浮河,我们的乡土之恋

发布时间: 2017.11.24   来源:超级管理员

特约撰稿人 黄良木

  乡亲们扮靓浮河桥 方均良摄

  丙申之冬,周日,微风,有阳光。

  突然想起去一个叫浮河的地方,它是常山县城北的一个村名和一条河流的名字,也是大桥头乡政府的所在地。匆匆乘上城乡公交车,整洁的公路两旁樟树成荫,只半个小时就到达了。

  记得五六年前,集镇上的浮河大桥新建之时,乡政府还邀请我们帮助整理大桥文化呢,当时,我们组织了一帮小城文人前去现场走访,木兰老师一马当先,与常山县名诗人一道,很快创作了十多首关于浮河大桥的古典诗词,书法家阳君还挥毫写下“浮河桥”碑书。

  滔滔不绝的芳村溪,流到大桥头,与川流不息的寿源溪汇合,江水荡漾,犹如漂浮在广袤田野上的一条玉带,于是得名“浮河”。古往今来,浮河滋润着两岸的百姓,也给乡民的生活带来过困惑。岁月流逝,浮河老桥因风雨所蚀,栏杆多处折断,不堪重负,二零一零年经交通部门检测鉴定为四级危桥,行人车辆过往隐患不断。欣逢当地党委政府一班人关爱民生,情深意切,又八方爱乡之心拳拳,迅将新建浮河大桥列入议事日程。二零一一年九月正式动工,兴建起这座长八十四米,宽八点五米的水泥板桥。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成通途,双向两车通行,两岸人民欢颜。

  果然,今天,当我一步踏上水泥桥时,经我等整理的“新建浮河大桥记”已经镶嵌的了桥头的石板之中,阳君先生的书法、木兰老师的诗词等,也已精雕细刻在浮河桥的护栏石板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鎏金的诗文熠熠生辉,读来很是亲切。

  站在浮河桥的中央,俯瞰平缓的河面上,不时飞来三三两两的白鹭,显得自由而舒心,桥下有勤劳的村妇在浣纱捣衣,衬托着冬日的宁静,放眼远处河边,一个新景———“浮河惨案纪念广场”煞是醒目,这是刚刚被常山县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念广场”,按捺不住拔腿就沿河边走去,此时微风吹来,凉丝丝的,河畔小草摇弋着,似乎在控诉七十四年前发生在此的浮河惨案———

  那是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六月三日,日军对衢州城发起全线攻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电令第三战区“避免在衢州决战”。衢江以北的日军,很快战至常山港南岸,随后一连几天大雨瓢泼,双方冒雨激战,日军终于六月六日占领了衢州城。六月九日,日军情报获悉,国军仅以小部队守护常山,便一路袭来,当追击至常山浮河时,由于寡不敌众,国军退至浮河时被滚滚河水挡住退路,惨案随即发生,国军几百号人被俘,刽子手把缴械的国军用绳子三个一组捆在一起,杀死其中一个推入河中,任洪水冲流,即使活着的也无法解脱而纷纷淹死,等到次日河水退去时,整条浮河滩上挂满国军的尸体,血流成河,腥臭无比……

  为了不忘这段历史,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最近,当地党委政府采集民意,在浮河边新建了三百多平方米的纪念广场。缓缓的浮河水在哽咽,默默的常青树在诉说,静静的浮雕群像也在警醒着走过浮河边的每一个人。

  在广场小憩了一会儿,我忽地想起浮河的老朋友建有先生,他的家就在浮河边上,如今他在外地的一家大企业谋了一个宣传部长的职务,他对浮河故土情深,对浮河的典故耳熟能详,以前和他相熟的时候,是从他那优美的文笔开始的,他是当年常山惟一靠写小说谋生的。果然,一个电话飞过去,他刚好在浮河老家休息,热情的建有先生二话没说就打头阵,领着我们拜访了浮河的几位村官。

  在村会议室里,村干部正在商量着,要编辑出版新的村志,因为,根据形势需要,二零一三年浮河两岸的上新屋、花厅、詹家、大楼底等四个村已经合并为一个大村,取名浮河!同时,村两委一帮人,在全域旅游的感召下,也有心将村里历史上的郑氏宗祠、詹氏祠堂、元宵龙灯等人文遗存进行恢复。

  于是,我们一行又环绕两座对峙的浮河大桥,沿着村中的老街,寻访宗祠牌坊的遗址,还有那“两溪夹一村”的古老传说,清代县域文人王文龙畅游浮河的情景:“崔巍相望各相友,门户天然位坎离。二曜升桓情自肖,两山离合势傍奇。不轮南北高峰插,宁让山湄文笔离。形胜真堪供兆望,赏心犹在雨风时。”似乎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浮河,化无形为有形,这就是我们的乡土之恋。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