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沟谷深处的人文胜地

发布时间: 2016.06.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连中福文/摄

乐善古桥。

  美丽传说遗古道

  东坑是常山县球川镇的一个行政村,村不大,405户1300多人口,分布在五个自然村。据县地名志记载:东坑因村庄临沟谷居住而得名。可想,这应该是个偏僻的山村。

  从县城开车去东坑约40分钟,当车子拐上一条通往山谷的狭窄水泥道向前行驶时,仿佛似一叶小舟在两旁叠翠的群山和陡峭的崖壁中间飘游。在村会议室里,村干部说,准备让村里的一位“名人”廖一刀来当向导为我们讲故事。廖一刀是村里的剃头师傅,对村子的历史也很是了解。不一会儿,廖一刀赶到了,他很快进入角色,为我们介绍起东坑村。

  东坑村在古代是浙江通往江西的交通要道,村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多段3米宽的鹅卵石铺砌成的步行道,人们都称之为“官道”。现保留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叶溪岭和蔑岭。这两条岭就像一块长长的跷板,依赖着东坑这个支点向西南和西北延伸,要到达彼此目的地,却都绕不过东坑。东坑也就成了古代徽商进入浙皖赣之咽喉。

  叶溪岭位于东坑村北近3公里,跨越常山开化两县。山上树林茂密,在岭的深坳处有涓涓溪水流出,越向外流,溪水越大,溪流越宽,从里东坑至外东坑,已形成一条长年哗哗流动的小溪。如今的山溪已有多段被两侧茂密的灌木丛遮盖,只能听见流动的水声,而不见流水的样子。

  溪沿山脚走,山伴溪水流。原来山上有高大树木时,灌木丛倒没这般茂盛,大树落叶四季更迭,飘飘荡荡落满山溪,水载着落叶,悠悠向前,几乎一年四季如是,这条岭也因此得名叶溪岭。早年,有名的徽州商帮来浙江去江西做生意,或从浙赣返回徽州,必经开化走叶溪岭,而东坑就成为他们的驿站,歇脚的,吃饭的,住宿的,给东坑这个山谷小村带来热闹和繁荣。

  出东坑向西,是一条与叶溪岭相对应的官道———蔑岭。因山上树木茂密,原名密岭,常山属古代姑蔑之地,以取义古雅而改名蔑岭。植被以松、杉、毛竹、油茶为主,兼有白栎、映山红、乌饭等灌木丛。攀蔑岭穿越球川古镇,便进入江西地界。

  淳朴民俗显魅力

  从叶溪岭下来,我有些好奇地问廖一刀:在丛林茂密,古树满山,竹林遍地的叶溪岭上,竟能让这条数公里的盘山古道保存修整得如此完好,道路两边清理得如此干净,都是些谁干的?

  “也许是在这条路修成时就留下规矩,村里修路从来不派工,都是村民自发出工出力修整的。”廖一刀介绍,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村里的修路节。每逢这天,村里的男人们都会早早地吃过早饭后,自觉带上修路工具,到村委会门前集中,接受修理路段的安排,任务明确后,修路大军便开赴各路段开始修路。凡参加修路的18岁以上的正劳力,修路那天晚上要到当年结婚娶媳妇或添了儿孙的农户家吃晚餐。东家则会早早备下宴席恭候大家。此举一是为农户道喜,二是为修路节祝贺。修路节的传统在村里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也深深地印在外出游子的心里。每到修路节那天,都会有在外工作的公务人员、企业老板从数百上千里之外的地方赶回家参加修路。没有人通知,也不需要邀请,他们有的坐火车、快客,有的几个人相约拼车或开着私家车,修路结束后,有的第二天赶回去,有的当天晚上就往回赶。他们为的就是这份公益,这份传承了几百年的美德。廖一刀说,如今村民相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了,而每年的修路节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会沟通的平台,即使邻里平时有点小矛盾,通过修路节相会相聚都能消除掉。修路节能使村里的民风更加纯朴,民心更加凝聚。 修整保存完好的古道吸引着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村里有人看中了这个商机,办起了取名“古道人家”的农家乐。大红灯笼,一路高挂,在洋洋的喜气中,让人感受到淳朴民俗文化带来的魅力。

 叶溪岭古道。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