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6.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吴渭明
周公山,位于柯城区九华乡境内,离市区38公里。据《黄氏家谱》记载,这个村的祖先从福建上杭县迁入,因他排行第九,人称九公,山以其名,又因”九“与”周“谐音,所以村名取周公山(清代以前叫九公山)。
这一深藏于千里岗深处的古村落,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没有一丝丝的现代生活气息,似乎一切都归于寂静,处在原始。
周公山中,不见一间砖瓦房,全村是清一色的土坯房。40多幢土房依山势而建,全由夯土筑成,座落在一条狭小的山垅中。
据老人说,这里山高路陡,地无三尺平,出门都是坡,因此,建屋是件很难的亊。现有的这些房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老的一幢古屋己有103年的历史。
周公山村四周群山连绵、竹木繁茂、溪多谷深。站在村对面的山坡上看,富有层次的民居由低向高,顺山势而建,随山势起伏,黄墙黑瓦,犹如天空造物。山上两股清泉蜿蜒曲折在村前汇合后,绕着村落流向妙源溪。几座石拱桥像纽带沟通全村的道路网络,泥瓦构筑的房屋与大山和谐融为一体,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这个村第二个奇特之处,便是一进村就可看到一道道高高长长陡陡的石墙。这是古人建房、造田时垒砌起的,最长的一堵墙高四五米,长40多米。百年过去,任凭水冲雨蚀,这些石墙不倒不塌,石头也没有分化。只是因为时间久远,如今石墙已呈黑色,长有青苔,但石缝中鲜有杂草。这种石墙在村里有40多堵,堪称村里一大奇观。
为什么要垒那么多,那么高的石墙?与山争地,让地于耕?平地造田留作耕作,坡地垒石墙用于建房,抑或是出于这些方面考虑吧!据说,几百年来,周公山几十代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垒起一道道石墙,建造起一丘丘梯田。这些散落在一条条山垅中的田地,虽是弹丸之地,日照也短,但用以种植玉米、番薯等,也足以填饱村人半年的肚子。
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方式在彻底改变,但行走在这个藏于深闺的古村落中,会发现,原先只存在童年的记忆中,或只能从农具博物馆中看到的老物件,在这里仍能不期而遇——泥房的外墙壁上挂着筛谷篮、蹲守在院落角落的石臽、原始粗扑的木头栅栏,扇谷用的风车、鹅卵石砌的巷道、墙上挂着的棕箬、竹篱笆上晒着一捆一捆的笋干。房前屋后还摆着一捅捅蜂箱,土蜜蜂从小窗中进进出出…… 如今住在村里的人渐渐少去,大部分村民已搬下山,只有十来个人仍坚守在山上。村子里不再有昔日的热闹,只有一条小溪贯穿村。村中留有三座古石桥,颇具苍桑感。这些老物件留在竹海深处,和岁月一起静静地老去。
寂静的周公山。
晾晒于土墙外的粽叶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