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大陈乡大陈村

发布时间: 2014.03.12   来源:超级管理员

江山市大陈乡位于市境“下路乡”(县城以北),系该市最北面的一个“门户”乡,距市区10公里。沿48省道(原属205国道),北行3公里,即进入浙江省常山县境。
    大陈,系古徽州汪氏搬迁至此的聚居地。宋代,汪氏自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大坂村迁居浙江省常山县金川桥石桥头村(今湖东乡畈头村)。至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汪氏始祖七十四世孙普贤公者,晚年自常山游须江大陈,爱其山环水潆,林木葱郁,遂迁居焉。因汪氏源出徽州绩溪,受黄山钟灵毓秀,为不忘根本,乃命该地名为环山。一为符四周山环峦绕之实,二为谐黄山之音,以志根本。
    考汪氏源流,汪氏乃承黄帝之后,元嚣之苗裔、周武王弟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之后,至成公黑肱次子汪封汪侯,食邑颖川(今山东境),以采邑为氏,遂为得姓之源。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因中原大乱,龙骧将军汪文和(晋淮安侯汪旭四世祖)被封为会稽令,因官渡江而举家迁徙江南,遂为江南汪氏始祖。嗣后,子孙遍布江南诸郡,“靡不簪缨”。
    至东晋成帝时,汪文和四世孙、护军司马汪旭,司丹阳太守,封淮安侯,食邑二千户。其后,枝叶相承。
    至唐贞观年间,汪文和三十一世孙、歙州刺史、后敕封上柱国越国公汪华,因保障歙、宣、杭、婺、睦、饶等六州,功德深远,累封王爵,敕封镇守江南,食邑三千户,因而子孙繁衍焉。
    汪华第七子、唐岐王府兵曹参军、敕封忠德顺助广休协贶侯、加封崇和衍烈公汪爽,定居安徽绩溪;
    汪爽四代孙汪凤思由绩溪迁歙县慈菰村;
    汪凤思七代孙、唐兵马指挥使、都虞侯、汪氏五十六世祖汪道安(汪濆之父),因官镇婺源,其孙即汪凤思九代孙,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团练讨击使、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汪濆之子、汪氏五十八世祖汪中元,之后由歙县慈菰村迁婺源(今属江西)大坂村;
    汪中元长子、宋赐进士第、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汪氏五十九世祖汪韶,之后由婺源大坂迁浙江常山半坑村;
其后代一支,由常山半坑村迁常山金川桥石桥头村(今湖东乡畈头村);
    汪韶十四代孙、元乡贡进士、延平路教授汪文洪,其长子明处士汪普贤,由常山金川桥石桥头村迁江山大陈,命该地为环山。
    汪普贤,汪氏始祖第七十四代孙,字希颜,笃志经学,尤工辞赋,襟怀旷达,更精究方书,时以救人为心,曾著有《医理直格》二卷行世。自普贤公起,经十几代汪氏先辈的努力,终于在这块“土田肥美,山川秀丽”的土地上,“椒聊日茂”,发展为“三衢阖郡之巨族”,“自其先世著书济世,诗礼传家,人材杰出,今尤衣冠济济,科第氵存登,策名当时,褒书数世,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富饶之家,兼有江(山)、常(山)、西(安)、开(化)四邑之田,析居于外者,不可枚举。”
    汪氏后裔经过近300年的艰苦创业、努力经营,在大陈这块处女地上创建了一个具有徽派古建筑特色的古村落。
    大陈古村落古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楼台亭阁,搭配有致,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所有古建筑秉承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灰瓦白墙,花窗雕板,屋脊如龙,墙头似马。建筑风格恢宏大气,内部构件细巧精美,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匠人高超的工艺才能和审美层次。
    大陈最为典型的古建筑当数汪氏宗祠。该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后经历代修葺、扩建,发展成占地1500平方米、面宽22米、进深50余米、三进两天井的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厅堂。汪氏宗祠内石础石磉硕大无朋,石柱石阶细结光滑,石雕木雕工艺精湛,牛腿雀替镏金错彩,更加檐牙高啄,脊瓦如鳞,犹如琼楼玉宇降落山村野处,令人叹为观止。
    大陈汪氏后裔,秉承徽商传统美德,懂经营善谋划,生财有道,挣钱有方,但他们赚到钱后,并非一味买田置房,屯积私财,而是将赚到的钱财用于兴办教育事业,尊师重教,兴校办学,使更多的汪氏子弟能就近享受到最方便、最好的教育,希翼将后辈培养成一个腹有诗书、囊有钱财的儒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陈汪氏族长汪膏(字春霑,号植庵),倡议借汪氏宗祠作基地,创建萃文会,兴办萃文义塾,以“集族中子弟教育之”。汪膏除自己带头捐资资助外,还动员族中绅董汪以杰、汪朝昇“为培士久远计”,捐资大洋一千五百元。在他三人的带动下,族中各房踊跃捐资,又募得大洋一千五百元,用该两笔捐款,置得田产370亩、仓庄1座,计每年所入作为萃文会经费(类似今教育基金)。萃文会有了长年固定经费,就能正常运转。汪膏还不时“亲至祠与诸后辈论文讲学,殷殷勉以圣贤之事业”。汪膏之子行可,“少年练事,宛有父风”,在其父汪膏百年后,继任萃文会事,行可又慷慨捐常邑田产50亩,增置江山田产50亩,以该田产所入,在衢州城内购房设环山试馆,以供族人赴试停骖下榻之所。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