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位于马金镇境内,总人口2400余人,2006年人均收入4500元。该村区域优势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一种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高跷竹马。
所谓高跷竹马,即在脚上绑上一米多高的木制踩脚,身上套着竹骨纸面的各色竹马,穿上戏曲行头,在名·种喜庆节日自发上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我省许多地方都有竹马舞和高跷舞,但将高跷竹马连在一起的只有开化霞山村。
霞山村的高跷竹马舞历史极为悠久。相传,霞山村远祖郑元*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迁居开化,不久即出使戎狄,演释了一段苏武牧羊式的故事。唐太宗为彰其功特授太原河北安抚使,秉节钺位并赐书:“知公口伐,可汉如约,遂使边火见燧,朕何惜全石赐于公哉?”为纪念郑远*以及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罗成等八位唐代开国元勋,霞山郑氏后裔将流行于安徽一带的高跷和流行于浙西的竹马结合,并配上戏曲文官武将的行头,于元宵。春分、冬至等节日走街窜巷、翩翩起舞。
唐末时期的霞山高跷竹马舞非常简单,一般设八个文官武将和一个带头小兵,没有复杂的舞步。明代成化年间,淳安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荣禄大夫兼太子少保商辂和霞山首富郑旦公义结金兰,与霞L山结下了一段渊源。在他的带动下,高跷竹马加上了高跷劈叉、翻斤斗、交叉舞步、鲤鱼翻花等较为复杂的动作,人物也从9人增加到16人,使霞山高跷竹马的艺术品味得到很大的提高。
解放后,开化文化部门对霞山高跷竹马舞极为关注,指派专门人员对霞山高跷竹马舞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十多年来,霞山高跷竹马舞参加了多次市、县级民间艺术活动,并多次获奖。
2007年,在全省农民“种文化”活动中,霞山村也积极行动起来,在高跷竹马世家郑利岳的带领下,广收学徒,力争将这独特的民间舞蹈发扬光大。从5月份起已有15名新的学徒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且大部分都为在校的初高中生,现已都走的有模有样。同时,县级有关部门也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道具,提高表演水平,相信在全省对民间文化艺术越来越重视的今天,霞山的高跷竹马舞会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