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12 来源:超级管理员
![]() |
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北部,南距市区10公里。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今属大陈乡。大陈村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土田肥美,山川秀丽”。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今存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79处,总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省重点文保单位1处,市重点文保单位19处。共设8个村民小组,共455户、1293人,居民80%姓汪。
汪氏系黄帝之后,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后裔。源于歙州,得黄山之灵气。唐贞观年间(627-649),歙州刺史汪华,因军功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自此子孙繁衍,衣冠济济,又流布徽州绩溪、婺源等地。明永乐年间(1403-1424),越国公30世孙汪普贤,由常山金桥川(今常山球川石桥头)迁江山大陈,并命名为环山。以志山环水抱,又谐黄山之音。经数百年开拓经营,并经商致富,大陈汪氏成“三衢阖郡之巨族”,“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富饶之家,兼有江(山)、常(山)、西(西安,今衢州),开(化)四邑之田。析居于外者,不可枚举。”
![]() |
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汪氏宗祠,同治二年(1863)重修,位于村落北边,座东向西,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三重出挑飞檐。面宽22.6米,进深49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由门楼、厢楼、正厅、厢房、后堂组成。用材粗壮,雕刻精细,错彩镂金,气势恢宏,为省重点文保单位。祠内各柱均书有楹联,内容极其丰富。记载着大陈汪氏昔日的辉煌,又寄厚望于子孙,好似一部历史教科书。如“越国勋臣标姓氏,环山处士振家声。”“一字文星排甲弟,周围秀气毓丁男。”戏台上的楹联“清歌妙舞酬先德,鉴古箴今启后贤。”更见先贤们的良苦用心,也是民族的优良传统。
老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呈院落式,多四合院。粉墙黛瓦,重檐硬山顶,马头墙,走马楼,呈现典型的徽派建筑风貌。并有仿苏式、仿日式建筑坐落其间。
20条街巷,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总长3600米,以古老的青石路组成独特的空间架构。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为:大陈古村落“与山野、田园相互交融,充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具有典型的农耕时代村落的特征。”
大陈汪氏秉承徽商崇德尚文、诗礼传家的传统。清同治十一年(1872)族长汪膏“为培士久远计”,引领族人捐资,置田370亩作基金,创办萃文义塾和萃文(基金)会。族中学子,无论男女(含妻、媳),不论出身,分为高小、初中、高中(含大学预科)、大学正科、研究生、留学日本、留学英美法等国,7个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年4、30、60、100、160、320、640银元的补贴。按照当时的币值,大学生即可满足正常的一切开支。也就是说,萃文会承担了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正常费用。每年冬至祭祖时节,并拨出专款,根据学历,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又规定,学成服务社会的按照薪金比例,作出一定的回报。
光绪末年,随着西风东渐,又改义塾为小学。是为江山最早的新学之一。
民国31年(1942),族人汪汉滔,以宗祠租谷12.75万斤为基金,创办萃文中学。沿袭助学与奖学制度。并聘请名师执教,以教育质量见长,名扬浙西南。
解放后,私立萃文中学停办。1951年,利用萃文中学校舍创办江山初级师范学校。此后,相继为鹿溪中学、大陈中学、大陈小学校舍,延续至今。
大陈村尊师重教之风世代相传,人材辈出,今遍布四方,服务于社会。
大陈民风淳朴,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频繁。其中,十月初十的“麻糍节”,已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陈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石灰石天然溶洞众多,著名的有龙嘴洞、大唐洞、左坑洞、乌龙洞、湖山坑洞、双联洞、猢狲洞、大淤洞、雷公洞、响石洞、紫云洞等等。龙嘴洞和湖山坑洞内,曾发现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等化石数百件。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大唐洞,又称荷塘洞,高、宽各二三十米,进深数百米,多支洞,洞内钟乳石发育良好,有石龙、石狮、石伞、石罗汉及神仙田等。乌龙洞,洞分2支,进深200余米,洞壁光滑,形似蛇腹。与常山交界的砚瓦山,重岩叠嶂,怪石嶙峋,是著名西砚的石料产地。
民风淳朴、古建筑成片连群、尊师重教之风世代相传的大陈村,已于2009年8月,被推荐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蔡恭/文 沈天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