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期冀叫年年有“鱼”

发布时间: 2017.07.19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当中,吉祥文化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年年有鱼”就是“年年有余”的谐音,是中国传统吉祥祈福中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生晒鱼干

  衢江,我们的母亲河,上承徽州文化,下接金华八婺,孕育出别具特色的三衢文化。在她丰润的怀抱里,有这样一个小村,依她而生,因渔而盛,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村的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但只要在冬日里走进村子,就会看到家家户户屋檐下、粉墙上、窗子里、电线上……到处挂着大大小小的鱼干,这是村民们的年鱼,是他们作为渔民还保留的最后一点习俗,寄托着对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期盼。这个小村叫姜家,是龙游县唯一一个渔民村。

  姜家坐落在衢江南岸,是上世纪60年代在衢江捕鱼为生的渔民和摆渡的船夫组成的小村落。

  年鱼,又叫生晒鱼干。所谓的生晒鱼干就是将新鲜的鱼,最好是活鱼去鳞及内脏,里外抹盐,存放两天后晾晒就成。据了解,这种制作鱼干的方式在龙游仅此一处。但凡天气晴朗的农历11月底12月初,只要你来到姜家,在哪都能看见那一串串高挂着的鱼干。鱼儿在阳光下光亮通透,并带有淡淡鲜香。外人来了见到高挂的鱼干很好奇,想往前凑凑看个究竟,旁边看家护院的狗狗立马狂吠起来,大概是以为人家惦记上它也有份的鱼干了,狠狠地警告着。

  阳光明媚,我们赶到姜家恰巧碰见渔民许荣民家在做年鱼。只见他从大水箱里抓出一条10来斤重的大鲤鱼,“做这鱼干最好选七八斤的鱼,这样晒出来的鱼干肉质好,有嚼劲。”他边说着边麻利地除去鱼鳞、内脏,从鱼尾骨处将鱼剖成两半,给鱼身上均匀地抹上盐,几分钟就处理好了,手法娴熟、干净利落。他告诉记者,鱼不清洗直接抹盐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做法,说是这样鱼肉更鲜美。他用绳子将鱼串好,“先这样腌两天,就可以拿出去晒了。要是天气好,晒上个把月,等鱼肉晒成琥珀色就差不多了。”

  年年有余

  晒好的鱼干吃法很多,可蒸、可焖,也可炖。姜家人喜欢与猪肉一起炖,鱼肉的鲜味和猪肉的香味相融,鲜美得无法形容!

  说起生晒鱼干的由来,许荣明回忆道,这在以前只是一种存放鱼的方式。那时,百姓的生活水平低,吃鱼的人比较少,渔民们捕上来的鱼卖不掉,便只能制成鱼干来保存,“晒好的鱼干可以存放一年呢。”后来,渔民们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吃鱼的方法。现在就算有了更好的保存方法,就算鲜鱼供不应求,渔民们还是会挑选出上好的大鱼做成鱼干来吃。

  村民陈庆华家的门口竹竿上已经晾了10来条鱼,连侧墙电线上也挂着两排,他的手头还有一盆腌制好的鱼,正给鱼嘴上钩子,准备晾晒。我们感慨道:“这么多的鱼如何吃得完?”正依着门槛看他干活的老母亲听到了,说:“送人啊,年年都这样。”原来,姜家的年鱼已成为馈赠亲朋的佳品,谁家鱼干晒得多,那就说明谁家亲戚朋友多,他家来年的财运气运也将旺盛。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当中,吉祥文化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年年有鱼”就是“年年有余”的谐音,是中国传统吉祥祈福中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姜家村不少渔民已改做他业,原来140户人家也只剩40余户还保留捕鱼习惯。走到村子的后头,就是衢江。江边还有很多竹架子,依然是一条条鱼干,在冬日的阳光下,琥珀色很剔透,让人心生暖意。波光粼粼的江边泊着一条条小渔船,一对渔民夫妇在收拾渔网,安宁而又祥和。

  一条条鱼干,在冬日的阳光下,琥珀色很剔透,让人心生暖意。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