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讲述光阴的故事——九华立春祭晋升世界非遗记

发布时间: 2017.02.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两百年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发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感喟。如今,这句话有了更为贴切的印证——11月30日,以衢州柯城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的同时,属于中国先民的古老智慧与诗意的生活方式被再次唤醒,“衢州”这个名字,也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2010年,衢州境内的江郎山横空出世,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6年后,晋升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华立春祭也成为我市诞生的首个世界非遗,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回荡在三衢大地上的不朽赞歌。

  千年风雨拍旧了阑干,几度春秋睥睨岁月沧桑,又有哪一种浪漫,能与源自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比肩?那些光阴的故事,全被装进了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物候间,年深月久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节气,一如鱼鳞瓦背上缓缓升起的炊烟,针针走秀,编织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漫芜时光。而从最初梧桐祖殿的发现,到恢复祭祀、申报国遗,再到如今入选世遗成功,九华立春祭晋升世界非遗的背后,不仅有着一群执着的文化学者的反复钩沉,也有着其代表性传承人、74岁的民间学者汪筱联十数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砥砺歌行。当我们亲近“九华立春祭”,同时也亲近的,还有那些铭刻在节气背后的光阴故事。

  立春前一天晚上就要准备祭品,象征丰收满仓。

  初见

  国内唯一一座供奉春神的梧桐祖殿

  水磨青砖,山岩石板,隔着寂美的古巷夕阳,行走在九华乡妙源村村口的梧桐祖殿外,竹海随风摇曳,半壁山色皎然沉落在山脚那条名唤“庙源”的小溪中,泛起淡淡的雾气,美不胜收。在这里梧桐祖殿的青墙黛瓦,天井中悬挂着的二十四节气灯笼,都会在每年的“立春”那天,被热闹的鞭炮声唤醒与点亮。

  俗话说,年大不如春大。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直被视为春季的开始。每逢立春,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都会举办梧桐祖殿祭春神句芒的庙会。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华立春祭已在三衢大地流传了千年时光——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人们用最朴素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这里的村民们都知道,这座梧桐祖殿的发现,与一位叫做汪筱联的老人紧密相关。

  2001年,为躲避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正在参与浙江省旅游普查工作调查的汪筱联来到当时还叫外陈村的妙源村。在村中梧桐峰下的一处老建筑里,汪筱联没有想到,自己即将与一段蒙尘的传说不期而遇。

  春雨如瀑,这栋被村人作为木材加工厂和碾米厂同时使用的老建筑上,一块匾额引起了汪筱联的注意:“当时雨很大,这栋建筑正面大门上的泥层经雨水冲刷后剥落,显露出了梧桐祖殿四个绿漆大字。”汪筱联告诉记者:“而且这栋建筑正面有三扇门,不像是民居的样子,我当时就猜测这应该是座古庙。”

  “这里原来是个庙,供奉的是梧桐老佛。”村民无意间的告知,印证了汪筱联的猜想,同时也激发起了他浓厚的好奇——十年浩劫中,神像焚毁,劫后余生的古建筑群己不多见。作为旅游资源调查和地方文史研究学者,这里引起了汪筱联的重视,在其后的几年间,汪筱联将这座殿宇作为重点调查研究对象,并结合衢州九华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展开调查研究。

  “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栋建筑在民国22年(1933年)曾经大修,1949年后遭到较为严重的毁坏,一度被用作村里的锯板厂和碾米厂。此外,不少年长的村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点——庙里供奉的‘老佛’背后长着一对翅膀。众所周知,在中国的神话体系里,背后长翅膀的神仙并不多。”在一次次的寻找村中老人调查考证后,汪筱联还有了另一个“意外”的发现:这座隐于深山的梧桐祖殿,在解放前曾有立春庙会和中秋庙会。每逢春节,这里都要做戏、祭祖,热闹非凡。“这很可能是全国惟一保存着的春神庙,梧桐老佛就是春神句芒!”怀着激动的心情,汪筱联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告诉了外陈村的村干部。

  2004年,在汪筱联及一众有识之士的不断奔走呼吁下,锯板厂和碾米厂终于从庙内搬走。村民们自发捐款,凑了三四万元对神庙进行修复,并根据村里老人的回忆和《山海经·海外东经》中对春神“鸟身人面,乘两龙”的描述,用梧桐木雕出了“身穿白衣,脚驭两龙,背负双翅,右手持规,左手握五谷”的春神形象,立于梧桐祖殿中。并在大殿左右两侧墙壁上,绘有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壁画做装饰。

  也正是在同一年,中国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文化部对非遗项目进行梳理,二十四节气被列为重点考虑的申遗项目。“这种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形式和载体是国内以至全球独一无二的,甚至也是行走在消亡中的。”为此,汪筱联曾专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发函,联系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事项。在此背景下,对九华立春祭回归的呼唤,显得尤为迫切。

  钩沉

  春神出山与祭典恢复

  2005年立春,梧桐祖殿开始了解放后的首次立春祭祀。随后,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诗词协会、市书法家协会的成员们纷纷为梧桐祖殿拟写了楹联,并完善了迎春仪式。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梧桐祖殿久已流传、一度中断的立春祭祀仪式整体得到了恢复和完善,此番“春神出山”,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九华立春祭保存了完整的立春仪式,包括了迎春接福的准备,如布置案桌、悬挂二十四节气灯笼、选择接春少男少女、鞭春牛、喝彩、春播等。以节气作为节日,体现了先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说起衢州的民俗往事,汪筱联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国民俗文化祭祀、祈福、禁忌、祝福、征兆等民间俗信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所追求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美好愿望。”

  立春祭回来了。时代的洪流曾冲淡消散了立春祭的记忆,而恢复后的九华立春祭,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

  2007年,中国民俗协会会长刘魁立先生第一次来到梧桐祖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指导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工作。“保存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是目前的重中之重。”面对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春神庙,刘魁立先生如是说道。

  2011年,九华立春祭登上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个位于浙西小山村中的立春祭祀活动,成为一颗日渐瞩目的明珠。

  2012年,来自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王霄冰专门前来参加立春祭祀典礼,并细致地对整个立春祭作了完整的纪录:“这些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于穿西装和牛仔裤的当代农民,一方面依然扎根农村,另一方面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和管理能力,一旦他们认识到自身所拥有的乡土文化的价值,的确可以在传承家乡文化方面发挥出巨大的能量。”王霄冰将把衢州九华立春祭作为个案分析,在“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中,她高度评价了九华立春祭,她认为,中国的神话是被历史化的过程,而九华立春祭的民间性、乡土性,体现了神话还在民间,它的祭祀活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典礼。

  2013年,非遗专家、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在考察梧桐祖殿时这样表示:“九华立春祭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景。通过‘神’的造像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敦促人们顺应季节规律,掌握自然常识,适时农耕。”

  2015年春天,南京作家申赋渔慕名来到衢州。此前,他曾出版《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一书,通过节气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和天地、神灵等的相处之道。在申赋渔的笔下,二十四节气是一幅幅诗意的生活画卷,是一种哲学式的生活艺术,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衢州的村落里,居然还保留着一座春神殿!”得知这个消息,申赋渔兴奋异常,特地在既定行程之外,专门去了一趟妙源村,寻找那座供奉着春神句芒的梧桐祖殿,“我曾经以为,春神已经完全离我们而去,只是存在于故纸堆中了,没想到,在这遥远的山的深处,还有一个他的家。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个消息!在这个村庄中,我仿佛穿越了几百几千年的时光,看到了先民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申赋渔曾这样告诉本报记者:“立春祭祀,寄寓着勤劳善良的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向往,是人与土地、人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返璞归真。所谓中国的人情,便是由这热闹的仪式发动的。有了人情,就有了温暖,就有了割舍不了的爱。它们必将能滋润我们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日渐苍白而干涸的心。”

 千年来,鞭牛的老汉和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中华民俗依然在传承

  守望

  传承千年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当以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到妙源村时,这个昔日安静的小山村一度沸腾,又很快沉静下来。只有村中静静繁衍的草木,因变换的节气而留下印迹。

  村民们在等待。等待着一个多月后,新一年立春祭祀的到来。也许,对于这里的村民们来说,无论“二十四节气”是否被列入世界非遗,它们都早已融入土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节气不仅是农时的索引,更是一种从容应对生活的态度与智慧,人们在节气的滋养里顺着四时变更,聆听大自然的节奏、土地的心跳。那些美丽的名字——立春、谷雨、小满、霜降,它们如此妥帖地驻守在人们的身体与血脉中,指引着人们跟随时令喝茶、赏花,按照风俗祭祖、祝飨,回归东方田园与古典诗意的生活。

  “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五百年。立春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晋升世界非遗后,对于非遗保护和民俗传承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身处乡土文明断裂重构的当下,几十年来,汪筱联不遗余力地为人们解码并普及着“立春祭祀”这份源自东方的传统意蕴:“在过去的岁月中,立春祭虽历经沧桑,然无论天灾人祸、洪水猛兽,都不能阻挡它的延绵与生息,它是浙西地区淳朴的民风、九华山妙源垅独特人文地理与生态环境的有机造就,对于考察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的历史与传承、生态与人文及其现代的功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学术、艺术研究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意义。”同时,身为九华立春祭代表性传承人的汪筱联期待着下一批传承人的涌现:“九华立春祭祀曾处于消亡的危险境地,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二十四节气文化也渐渐从生活中淡出。尽管晋升世界非遗,但它的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接下来,妙源村还将筹备建立一个非宗教性的民间组织(协会),专门负责管理和推动梧桐祖庙和立春祭的运营,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或许,正如王霄冰博导所寄望的那样:“万千非遗根生民间,其保护传承之道亦在乡野。我相信,只要有这片土地在,有这座古庙在,有这些农民在,有这种生活的欢乐在,民俗就一定可以以它本土、本色、本真的面目永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时空让古邑远逝,节气使记忆长留。在二十四节气串起来的时光中,九华立春祭仿佛成了一个杠杆的支点,撬动的不仅是藏匿于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乡愁,更是来自东方精神世界的绵延回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