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2.0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祝春蕾 报道组 郑积亮/文 谢丹/摄
婺剧作为地方戏,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如今,饭后泡一壶茶、听一段婺剧,也成了衢州人最寻常不过的休闲方式。在江山,婺剧作为江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沉淀着独有的文化底蕴,更记录着历史、传承着文化,且传唱着它的前世今生。
江山婺剧是江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唱:
江山婺剧花开满堂
在老江山人的记忆里,早些年,只要江山婺剧团在江山大会堂有演出,衢州地区的戏迷都会来,而且还要托人才能买到票。“傅根发、叶金钗、周春荣、徐筱娜,都是当时江山婺剧团里名扬全国的角儿。”婺剧迷赵女士告诉记者。
2008年,江山市婺剧入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江山婺剧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在蓬勃发展。
今年11月23日,作为衢州市婺剧进校园现场活动的起始点,全市婺剧专家、婺剧爱好者们又一次来到江山校园考察。婺韵操、婺剧课堂、婺剧脸谱画、婺剧教室……专家们看到江山石门小学、淤头小学两所农村学校的婺剧展演,忍不住夸口称赞。
目前,江山已经有10所婺剧传承保护基地学校。婺剧课、婺剧操、婺剧铃声、婺剧社团、文化长廊等等已经成为常态化开展的“婺娃娃”培育项目。
江山婺剧不仅进入校园,还走向外省展演。11月27日,第31届“三山”艺术节在江西玉山举办。“三山”艺术节是浙江江山、常山和江西省玉山县三地党委、政府以文化为媒,以每年轮流举办的形式,携手举办的活动。今年的艺术节上,江山婺剧研究院带去的婺歌《沁园春·雪》等节目,铿锵有力却又刚柔并济的婺歌,让江山婺剧进入了两省三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视野中。
江山婺剧不仅进入校园,还走向外省展演。
突破:
婺剧不再是纯粹的“阳春白雪”
“每年,江山婺剧大大小小的展演,以及到杭州等地的巡演达到200多场。”江山婺剧研究院院长毛向阳介绍,江山婺剧名声响亮,作为浙江唯一一个县级市剧团,江山婺剧团在江浙地区享有盛名。
1960年,江山婺剧团的《三请梨花》晋京汇报演出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而后,在《三请梨花》赴上海演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场场爆满,轰动了戏剧界。2008年,江山市婺剧入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江山婺剧延绵发展。2010年,应邀参加央视戏曲春晚演出。2012年,参演歌剧《祝福》,由省政府组织赴北京国家大剧院展演……
“其实,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婺剧也面临着市场萎缩。”毛向阳告诉记者,很多时候,一台演出在前半场现代歌舞表演时,观看的群众很多,可到了后半场婺剧表演,往往只有零星的几位老人了。
为了让婺剧进入寻常百姓家,江山婺剧进行了变革。剧团利用自身优势,自编、自导了许多优秀剧(节)目。除了婺剧,婺剧团还排练了青年人喜爱的现代歌舞等,在内容上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今年,新编排的音乐剧《寻孝》,便是以现代婺剧加上古装戏曲之戏中戏的结构演绎,让剧本在戏曲回归本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节目进入各种赛事,我们也在搜集点评意见,争取将《寻孝》节目打造成江山婺剧又一个精品。”
目前,江山已经有10所婺剧传承保护基地学校。
发展:
江山婺剧走向市场
在全省婺剧团都在走向市场化之际,江山婺剧团也在摸索中走向市场。
以前有晒谷场的搭台唱戏,而今,文化大篷车走进了农村。每当大篷车到来,便引得村民们前来围观。
“像这样的下乡演出,我们一年就安排了150场。”毛向阳介绍,剧团综合成本高,为了改善条件,也会进行市场化演出。非遗婺剧面临着受众老、受众偏等现状,纯婺剧的市场化无疑是个难题。江山婺剧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歌舞、音乐剧等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相结合,走进现代观众的心里。“我们既有专业性演出,也会有服务于群众的文化工作,也围绕送戏下乡、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政府工作,编排婺剧节目,加上全省巡回演出,走进高校等等,一年250多场演出,以此保障员工的福利。”毛向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