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饭:大沃口历史记忆中的美食密码

发布时间: 2016.10.21   来源:超级管理员

10月10日,龙游县溪口镇大沃口村重阳茶饭节,吸引了不少他乡客前来瞧个新鲜。人们在看着全村老少欢庆节日、感受这份喜庆的同时,也饱尝了来自淳安进贤移民的特色美食。不少人为了品尝制作精美的三层“行饭”,等到天黑,与村民共享美味。

统筹:许彤 策划:沈庆文 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化新闻中心
 

  茶饭,不仅包括玉米粿和糊粿,而且还有炒面、肉圆等多种特色美食,亦是大沃口村民日常三餐饭桌上的寻常食物。

  吴森邦 江一帆

  徐姓是大沃口村主姓,正是徐偃王之后。早年,村民跟随祖辈移民至新安江,1961年移到龙游。南北来回的移民经历,让村民们有机会饱尝沿路的美食,学百家之所长。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同村里许多老人吟唱那祖祖辈辈传唱的歌谣:“脚踏白炭火,手捧苞芦粿,除了皇帝就是我……”大沃口村民最得意的享受,正是将南米北面饮食习惯完美融合的特色美食。要真正了解大沃口的风土人情,感受他特有的历史记忆,或许只有这些美食的味道,才是最为直观的途径。人们可以在品尝大沃口特色美食,回味酸甜苦辣之余,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这些传承至今的美食,亦是族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记忆。

  传承先辈的手艺

  “田里种什么,就吃什么,农民就是如此。父辈干农活通常先种早稻,再种玉米和小麦。”玉米粿的传承人之一叶平英说,“母辈们挑着现成的食材烹煮食物,既要制作简单,又要美味可口。所以村里人,米饭、面食都是主食。母亲这样做,我就这样学,学会了玉米粿。”

  说起叶平英传承的玉米粿,金黄色的玉米面皮里裹满雪菜豆腐猪肉剁成的馅料,放油里一煎,外脆里嫩。“装在竹筒里,带到田里去干活,下午茶饭时候拿出来吃。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嘛!吃完玉米粿,农活忙到太阳下山,再回家。”这样的美食智慧,相传是伯益助大禹治水时想出来的,便于劳动者随身携带。即使粿冷了,烧火一烤,依然特别香脆。

  糊粿的传承者胡有英,亦是传承了母亲的手艺。“妈妈做糊粿,手工磨麦粉,因为那时没有机器。自己家里吃的,挑的都是最好的麦子。用砂锅,把和好的面糊用手往锅里抹,一张张饼就成形了。”糊粿里包裹的八宝菜,亦是取自农民田间地头最寻常的作物制作的食材:胡萝卜、青菜、豆芽、豆腐。糊好的薄饼,卷上八宝菜,主食和菜就融为了一体。田间劳作的农夫没有很多时间来好好吃饭,这样的食物能够大大节约他们享用美味的时间,用于生产劳动。

  族人的美味密码

  重阳茶饭节,在大沃口村今年是第二个年头。茶饭是族人的说法,即点心、下午茶的意思。茶饭不仅包括玉米粿和糊粿,还有炒面、肉圆等多种特色美食,亦是大沃口村民日常三餐饭桌上的寻常食物。劳动人民的茶饭通常都在地里吃,正因这些制作简单,味道可口的美食,给了大沃口村民先辈们足够的体力和能量。村中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徐树木讲述:“如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我们身体里流淌的依然是祖先的血液,依然传承着他们的辛劳和智慧。现在人多是一日三餐,茶饭逐渐淡出子孙后代的生活。村里希望通过这样的节日,让晚辈们也能牢记祖先曾经历的艰辛,让他们对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所感激和珍惜。”

  夜幕降临,大沃口村的重头戏——“行饭”也已炊熟。“行饭”,有便饭的意思,由底层萝卜、中层豆腐、上层红烧肉组成。这是大沃口村民的先祖们传承下来,用于节日喜庆、婚丧嫁娶、各类仪式,全村人民共同享受的美食。烹制时,家家户户都会用炭炉铜火锅做上一锅“行饭”,拿出长条凳排成长排,和邻里一边享用。而今的行饭,则是在大沃口村礼堂外摆上10多张桌子,大伙围着圆桌共食。老人们聚在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妇女们围成一圈,闲话家中长短;小孩儿们手里捧着碗筷,去长辈那儿要上一块红烧肉,和玩伴们一起嬉戏追逐。农耕文明的礼俗所创造的这些美食,摆在如今小康社会的生活中,不仅给大沃口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还成为族人之间,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美味密码。

茶食的传承者都传承了先辈们的手艺。

 

村民们正在享受特色美食。

风景秀美的大沃口村。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