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技 艺]百年“大兴包”:山城开化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16.08.03   来源:超级管理员

  大兴包子的馅特别考究。

  承载诸多开化人记忆的大兴包子。

  大兴饭店最早能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彼时它叫“大春馆”,由一个江西官宦家的厨子经营,生意红极一时。1950年,私营企业开始合并,大春馆改名为大新饭店,成了国营企业。后在1966年正式更名为“大兴饭店”,为“兴旺”“鼎盛”之意。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大兴饭店暂时关停了。

  “在1960—1980年生的开化人心中,能在这里吃上一顿饭,好一阵子都有谈资了。”直到2009年,曾作为开化大酒店厨师长的何峥嵘,恢复了承载开化人记忆的大兴饭店。

  小时候,何峥嵘上学路上都捏着粮票到大兴饭店买早餐,这也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3分钱的汽糕是正常早餐,可要想买“大兴包”,就要会算账,“5分钱一个肉包,我要计划调整好几天的早饭。”当时,城镇居民每家每户的粮票数量固定,何峥嵘只有在考试考得好时,才会“奖励”自己吃肉包。

  排队等着肉包出笼时,何峥嵘就看着一楼大堂里烟气缭绕。大兴饭店售卖的主食点心当然多,肉包、汽糕、油条、面条……“还有跟着节令出现的点心,清明粿,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大兴饭店二楼是高档食府,一楼就是亲民百味。”数十年后,何峥嵘还记得这样的场景:一个个夹着手写菜单的夹子,“嗖嗖”地顺着铁丝,滑进了大厨房里。不多久,一道道精致的点心就被端出来了。

  “大兴饭店的小吃是一大特色,许多人从很远的乡下来到城里,都会特地买个大兴包子吃。”恢复饭店后,何峥嵘希望能把那些味道一同传承。

  做一个肉包需要多少技巧呢?何峥嵘请回大兴饭店80年代时专门负责做包子的厨师诸葛龙云,解开令他念念不忘的味觉密码——大兴包子与一般的包子不同,并不是纯肉馅儿的,而是选择上好的本地土猪五花肉,手工剁碎,加入冬瓜碎馅儿、香葱粒,搅拌均匀。其中,最考究的一点就是大兴包子得有24个均匀的褶子。

  “包子皮劲道、馅料多、汤汁足、味鲜,热乎乎的大兴包最让人念念不忘。”2012年,失传的百年“大兴包”终于重现江湖,老开化人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虽然现在肉包子到处都能买到,但在大兴饭店,“大兴包”俨然成为了一道招牌菜,“在大兴饭店吃饭,席间必点一道‘大兴包’,不然这顿饭都不完整。”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追根溯源,有一种思乡怀旧的心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而味道,恰恰是最不能磨灭掉的记忆。”家乡的食物就像味蕾的砖瓦,构建起了乡味,刻进生命。何峥嵘觉得,如果问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什么东西味道最好,他一定会说,小时候家乡的食物,味道最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百年“大兴包”包容了一座城市的记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