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风华“开化纸”

发布时间: 2015.03.16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鲍涵通讯员刘志科徐建华

  余丹丹向记者展示,近70年前的开化纸上,字迹依旧清晰可辨。

  “这是专门晒纸用的晒纸架,有60多年的历史了。干活的时候,就让孩子坐在架子下的木梁上,方便照顾,也不耽误造纸……”3月11日,在开化县村头镇礼田村形边自然村村民余丹丹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一个几乎与祖国同龄的造纸工具,远近闻名的开化贡纸,曾经就是通过它制作而成的。

  今年74岁的余丹丹是开化贡纸的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她师从公公徐柏清,并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徐海鸥。

  余丹丹11岁时开始学造纸。吃得起苦,加上勤奋好学,短短六年时间,她就学了一手好技术,并被当时的友谊公社聘为技术员,传授开化纸制作技艺。

  造纸,是一门工序很复杂的手艺活。余丹丹说,从开始造纸起,她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八点才能休息。而作为造纸工序之一,踩皮是很重要的一环。皮类原材料蒸熟之后,即使在冬天刺骨的寒风之下,也必须赤脚踩入冰冷的河水中,将熟皮反复踩踏。这一踩,往往得持续10个小时,并且连续三四天不能停止。

  工序复杂,原材料的选择更是难上加难。余丹丹介绍,贡纸除了基本原料外,必须添加一种野生植物皮,能使纸质变得薄而坚韧。这种野生植物,却不常见。余丹丹经常爬山涉水,寻找更适合造纸的野生植物皮。“剥下皮后,皮质柔软洁白,掰开细看,纤维细密如绒,剥丝使全力拉扯却坚实如故,能找到这样的最好。”余丹丹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余丹丹造好的纸都会被以6元的价格被收购,但这往往也是入不敷出。同村许多造纸的村民都放弃了造纸,寻找其他谋生之路。“因为有着坚守的信念,加之丈夫徐志明有工作,家里能种地补贴家用,也总算把造纸这门手艺坚持了下来,而造纸却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业。”余丹丹告诉记者。

  余丹丹一直认为,造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进过宫殿,传承下来是全家族人的骄傲。如果这门手艺失传了,自己会觉得对不起祖宗。如今,年事已高的余丹丹已不再造纸,她把手艺留给了儿子徐海鸥:“社会发展,我儿子现在也不造纸,但是技艺还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保留我们开化人的这份骄傲。”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