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技艺]锻刀记:大洲厨刀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16.03.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徐丽文/摄 通讯员汪利英

  编者按:“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的全国两会,“工匠精神”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广泛关注。

  巍峨的故宫建筑、精妙的赵州石拱桥、高耸的西安大雁塔……其精工细作、精心打造的工艺水平,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而把眼光放回到我们的古城衢州,从龙游皮纸到街头箍桶匠,从常山贡面到邵永丰麻饼,从开化传统榨油技艺到村落里的竹灯笼制作……它们无不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今天,本刊推出衢州记忆·技艺篇,也正是在发掘三衢大地上的“百工之事”中,弘扬这一精神。

  统筹:许彤 策划:沈庆文 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艺副刊中心

郑云正在打制菜刀。

  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每一名主妇的厨房里,都少不了一把锋利厨刀。子曾经曰过:“割不正,不食”,刀若不利,其割不正,则鲜不能出、味不能入、镬气不能足。厨刀下诞生美味的同时,也许有人也会好奇,一把厨刀是如何诞生的?

  传承百年的铁匠铺

  位于衢江区东南一隅的大洲镇老街,在一家传承了一百多年的铁匠铺中,伴着风箱、炉火和飞溅的铁水,记者得以见证一把上好的大洲厨刀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诞生的过程。听铁匠铺主人郑云回忆自己的打铁人生,同时也见证着了这个盛行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铁匠铺,在滚滚时代潮流中的历久弥新。

  “打铁做厨刀的技艺,还是从我太爷爷手上传下来的。”郑云告诉记者,大洲厨刀的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1890年,距今已有120年的生产历史。“大洲厨刀的创始人为江山人胡同兴。1917年,他创办了第一家‘胡同兴铁店’。当时,我的太爷爷就是这里的学徒。”说起大洲厨刀的辉煌历史,郑云如数家珍,“1943年至1958年,胡同兴的两个儿子将大洲厨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了‘大洲铁业生产合作社’,后又改为‘大洲机械厂’。我的爷爷和父亲也都成了这家机械厂里的打铁师傅。再后来,这打铁做厨刀的技艺就传到我手上了。”郑云介绍,从创办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即使是在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洲厨刀的打制工艺仍然全为手工操作,而且经过独特的刀刃淬火技术和打制工艺所打制的刀具,具有不崩口、不卷刃、口薄、锋利等特点:“在过去,十里八乡谁家里没有一把大洲厨刀!”

  在郑云看来,无论寒冬酷暑,在熊熊大火边挥舞铁锤,将烧红的铁反复捶打锻造,是一件极有男子气概的事情:“我15岁就开始打铁了,和那些为了讨生活而打铁的匠人们不同,我对打铁是有着实打实的感情的——炉子的风箱一拉起,对我来说就像是曲子奏响了一样。”如今的郑云已近耳顺之年,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爷爷和父亲共同经营的铁匠铺子里,终日燃着的火炉时不时爆出噼啪火星,打铁声整日不绝于耳。随着加热的需要,那风箱会在平缓匀称的节奏中加速,那灶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待铁器烧至彤红,父亲光着背用铁铗快速将烧红的铁块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叮当声响,一阵汗雨飘下,无论是犁、锄、镐、镰,还是菜刀、锅铲、剪刀,原本方方正正的铁块,都能被锻造为任意一件理想器物。

“上了年纪”的大铁墩。

每一把制成的菜刀上,都有着“大洲菜刀”的字样。

  打一把厨刀需要十多道工序

  选铁坯、加温、夹钢、打坯、淬火……伴着熟练的锻造厨刀工序,在郑云手中,打铁似乎真的变成了一支交响曲。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待到铁钳从水中捞出,然后在砂轮机上磨出锋利的刀刃,一把刀口清亮的大洲厨刀就诞生了。“打好一把厨刀需要十多道工序,在这十几道工序中,靠的是眼力,有经验的打铁师傅只需一眼,就能知道刀口是否平整切菜时能否平匀有度。”因为手艺过硬,乡里乡亲们都愿意来郑云的铁匠铺里买铁具。“打铁是个不能糊弄的活,菜刀、锄头、铁锹,这些铁器做得好不好,人家拿回去一试就知道你的手艺了。”郑云说道。如今,他一天最多能打10把厨刀,不到半天就能全部卖出。

  “要想能打好铁,决非一日之功,没有三年五载是不成的,所以愿意学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时代在发展,铁匠是纯靠力气和技巧的手工活,被工业化取代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打铁行业的没落,郑云一直想得很开,但说起无人传承的困境,他显然有些遗憾,“我儿子今年27岁,但他不愿意干这个。”郑云的忧心,也许正是当下老手艺人们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也许再过不久,那些炉火通红、铁锤飞舞的场面将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叮叮当当似乐声一样的岁月回音,似在呼唤着一种精神的回归……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