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3.02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徐聪琳/文 徐丽/摄
“要不我直接带你们去厂房看看?”万爱珠今年已经64岁,慈眉善目,坐着不说话时就像冬日阳光下边絮叨边纳鞋的邻家奶奶那样亲切。可一提起皮纸制作技艺,她就成了雷厉风行的浙江龙游辰港宣纸有限公司负责人。
作为皮纸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万爱珠还是青春少女时,便跟随师傅学习造纸。她的一生如同手下的纸张一样坚韧、纯朴。万爱珠相信,任何人,只要看到皮纸的手工制作过程,都会被打动,都能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一张纸的可贵。
烘焙几工成霜雪
“皮纸的制作过程分两个流程,有30多道工序。”踏入厂房,万爱珠就像走进自家的大厨房。她指着一堆不起眼的材料,眼神柔和地说道:“这是皮料,皮纸好坏都看它。”
“皮料制作流程有十几道工序。其中的洗涤、摊晒还要重复好多次。”万爱珠介绍,皮料的原材料以山桠皮为主。为了保证皮料干净整洁,那些繁冗的砍、蒸、撕、晒等工序,都在原材料产地完成。
师傅领进门,修行凭个人。只有依靠悟性和长时间的心领神会,才能凭“眼观”与“手触”,就判断出材料的加工效果。也只有经过千揉万踏的高质量皮料才能离开深山,抵达厂房,成为皮纸成品制成流程的起点。万爱珠曾与皮料一同经历日晒、雨淋、露炼,深谙每条皮料的来之不易,所以对这些“起点”倍加珍惜。
在皮纸制作厂房中央,有个大大的碾磨,用来打料,这也是皮纸手工制作过程中最“年轻”的工具。万爱珠清楚记得,二十多年前的场景:在溪流江河的岸边设置起的一个个水碓,日夜兼程不停息,打碾着石臼里放置的皮料。她感叹:“时代变了,厂房不在水边。为了生态环境,用水碓也不合适了。”岁月窸窸窣窣地轻碾着皮料,劳动者却以单纯直白的智慧,将制作工序中偶有的变化过度地悄然无声。
两位师傅正在纸浆池旁捞纸。他们将帘床放入池中,在乳白色的纸浆里轻轻摇摆。手法温和。一摇一摆间,一张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没法改,纸的品质,全看这一捞。”轻荡则薄,重荡则厚。师傅们将帘床抬出,依旧轻拿轻放,反腕一扣,湿漉漉的皮纸就脱离竹帘,覆叠在一起,方正宛若布棋。
“捞纸要一天站到晚,太苦。”万爱珠做艺徒时,常年和水打交道。虽说造皮纸的原料都无毒无害,可皮肤常年浸泡在水中,不可避免地起皱脱皮。“捞纸时不能戴手套,或者用其他器械,必须用手。”万爱珠解释道,只有空手捞纸,眼到、心到、手到,一气呵成,纸的厚薄、纹理、丝络方才令人满意。
在冬日走进烘干室,靠近屋中央立着的光滑铁铸火墙,令人感到暖融融的。焙纸师傅仅着单衣,凭借手工,将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皮纸在火墙上码平、烘干、揭下。“别看冬天好像很舒服,夏天路过这间房都想绕路走。”万爱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屋里的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50摄氏度以上,并非常人能忍受。
龙游皮纸的制造,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纸制作,每道工序都由手工完成。万爱珠展示着一道道工序,就像在展示她的平生事迹。切纸房里皎白如霜雪的纸张,承载着万爱珠的数十载光阴与美好祈愿。
万物皆靠纸传扬
“手工制纸当然辛苦,可是再辛苦,也不能断,造纸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啊。”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皮纸制作技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
学习技艺周期长,条件艰苦苛刻,令人望而却步,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手工皮纸制作技艺。有的艺徒刚入门,也会被更好的工作吸引,放弃继续学习。而原有的艺人年龄普遍偏大或即将退休,这直接影响了龙游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但令万爱珠欣喜的是,买手工纸的人越来越多了。她拿着电话,详细地向买家介绍各种不同品质的纸张,反复强调自家皮纸原材料里树皮多,不容易被虫子蛀,质量有保障。“我心里觉得高兴,大家知道手工纸的价值了。”面对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出的速成纸,万爱珠有种凌若梅花的傲气,“不是用心,用手做出来的皮纸,怎么能叫皮纸呢?”
万爱珠还有一个担忧:“以后的孩子会不会连纸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所以建立纸文化博物馆刻不容缓,她想打造一方天地,可以展示古代造纸工场,传统生产工具及古纸,还原中国浩瀚历史上,人们与纸的密切关系。
“不仅要让大家参观造纸的过程,更要让人们参与实践,投入到工序中。自己做一张纸,自己带回家。”万爱珠眼神发亮,她甚至计划让留学归来的小孙女做翻译工作,将博物馆中的说明都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也知道我们龙游皮纸的悠久历史,让他们也体验一把伟大的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