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4.07 来源:超级管理员
詹钲泰/文叶娟娟/图
筑坝破风水。
这篇传说有些内容是用常山土话写的。为了读者不产生误读误解,先介绍一些土话在文字上的叫法。
如,水利工程的“坝”,土话叫“比”;人的“脚”土话叫“可”;“风”土话叫“方”;蜜蜂的“蜂”土话也叫“方”;“蚂蟥”土话叫“麻野”,“麻”要以去音来读;人的“胃”,土话就叫“北”。
所谓“官比”,实际上是官方出资造的水坝(水利工程),“官坝”民间土话叫“官比”。
“官比”传说发生在数百年前明朝弘治年间,与当时任南京工部侍郎得樊莹有关(樊莹是今何家乡樊家村人,常山人称樊尚书)。
时任常山县知事民间称其名叫“烂可官”,原因是他有只“可”是“烂可”,其真名真姓外人却不知。
樊莹探亲在家休养时,耳闻百姓对县知事“烂可官”治县有怨言但苦无劝诫之计。一日,樊莹接到县知事“烂可官”要登门拜望之帖,帖上还注明了日期。时为春播季节。樊莹为惩治一下“烂可官”治理县所的恶行心生一计,命家佣去查询县城到樊家的必经之道——何家村口有一坵“烂冬田”(泥沼田地),于是与“烂冬田”户主相约在“烂可官”到樊家拜望之日为插秧之日,并许诺以若干银两相送。
“烂可官”坐轿行至何家村口,闻报樊莹就在路旁这坵田里帮农民插秧。“烂可官”不得不下轿,脱掉朝靴卷起裤袖也下到田里和樊莹一道插起秧来。
因为这坵“烂冬田”里有“麻野”, “麻野”闻到烂脚气味即往“烂可官”“烂可”之处吸起脓血,痛得“烂可官”在田里如同在跳舞,喊天呼地。为此,“烂可官”就走上田塍,顾不上穿朝靴赤着脚钻进轿内,命轿夫起轿回县城。他心知自己是被樊莹嬉弄,甚恨之。
“烂可官”回县城途经县城最高点的罗汉山弄时,拉起轿帘,探出头向东流的紫港江水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烂可官”也略懂风水之术,发觉常山日后做官的人有一斗粟米那样多。回县衙后,他苦思冥想得出一计。于是向北京弘治皇帝写了一本奏章,谎称在紫港河道沿罗汉山弄以下约五十米地段,挖开一缺口为起点,开出一条宽约三十米的水渠,直至富足山地段。然后在沿紫港河道边的枧头村以下一百米地段中间,横向埋下衔接两头的生铁作为坝基。这项水利工程可以阻隔水流,使涨起之水回流到新开的水渠,可灌溉附近几百亩农田和耕地。
皇帝一看这奏本是有益于农民的水利工程,即批准所奏之请,并允许动用县里国库之银作为水利工程之资。
“烂可官”深知这是犯欺君之罪,所以在工程竣工后,他就吞金自杀身亡。在家探亲的樊莹得知造“官比”一事,欲奏君阻止,但为时已晚。从此,常山县城就有一条从北门向东流的内河。这条内河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数段被填平,造起了商品楼房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