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其居犹存

发布时间: 2015.05.22   来源:超级管理员

祝慧君

  在常山县城南部,过山背岭大桥,沿320国道驱车约7公里处,有一个名为揭家的小村落。村落由一条不起眼的小路进去,行走百余米,方看得见人家。

  据《揭氏宗谱》记载,揭姓于清乾隆年间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迁此后,以姓氏名之。该地明清属宣风乡,后归钳口乡叶姑岭村,2013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为金川街道办事处新都村所辖。

  民国老宅

  在这个静谧的小村子里,有一座老宅。民国时代,这座老宅走出了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军官——揭锦标。

  揭锦标旧居,建于民国己未年(1919),为典型的赣派风格建筑,占地面积约363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合院式,平面呈纵长方形。硬山顶,山面为五花山墙,前后设封火墙。墙体上部用青砖,靠近地面处用红砂石质条石。正门红砂石门框、门槛、门枕石。槛墙上方以青砖围出长方形门额,门额左右两侧各开二个圆形窗用于阁楼采光。门额上方施门罩,以青砖叠涩出檐。门前设三级石阶。正立面瓦檐施出水口,瓦檐上方加筑女墙,高约一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楼、前天井、主楼、后天井、后楼。门楼与主楼采用对合式倒座造法,进深、面阔、高度及梁架结构等完全相同。明、次、稍间缝梁架均为穿斗式,七檩七柱前后单步。屋面施望板,盖阴阳合瓦。门楼和主楼明间为敞厅,不设楼层。门楼前金柱间原设六扇屏门隔断,现拆除。

  主楼后金柱间原设太师壁,现改为砖墙。门楼和主楼次、梢间均设楼层,底层用木壁板隔断为房间。门楼和主楼沿天井四周檐柱顶分别施有镂雕戏曲人物及花鸟牛腿以承挑檐檩。其中“进士及第”戏曲图案牛腿上墨书“民国己未秋月榖旦”。门楼和主楼两侧有厢房。天井为半下沉式,用麻石板铺墁。红砂石质柱础,地面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后楼保存较差。

  弃笔从戎

  揭锦标,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家境富裕,自幼得以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曾为县城正谊小学(常山县首家私立小学,创办于1926年)教师。风华正茂的揭锦标满怀爱国热情,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在教了一段时间书后,他决定弃笔从戎,前往浙江省警官学校就读。

  1926年12月,国民党常山县临时县党部建立,揭锦标被委任为国民党常山县临时县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930年春,浙江警官学校考选委员会对正科学生组织留学考试。揭锦标从众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于当年秋天被派往日本警官学校公费留学。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留日学员提前结束学业。回国后,揭锦标调入内政部警察总署工作。之后,又任余姚县公安局局长、湖南省警察训练所荐任教官、中央警官学校第二分校教务处副主任兼台湾警官训练班副主任、中华警察学会秘书长等职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跟随陈仪前往台湾。

  1947年爆发的“二·二八”事件导致陈仪被免职。不久,揭锦标调回南京,进入中央警察学校高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赴上海任中央警察学校甲级警官班少将总教官一职。同年,与徐晖华等十七人竞选第一届常山县“国大”代表。“正谊派”主要人物徐晖华当选,揭锦标被指定为递补候选人。

  爱国军官

  在揭锦标的人生道路上,曾经不断得到陈仪的帮助和扶持。在上海任职期间,他经常去探望免职闲居在沪的陈仪。当时的陈仪对自己在台湾所犯下的错误内疚不已,赋闲在家的他开始接触进步书籍,政治立场逐渐有所转变。揭锦标也深受其影响,思想开始走向革命。

  1948年6月,陈仪被南京政府行政院正式任命为浙江省政府主席。揭锦标再一次追随恩师回到浙江,任省警保处副处长。8月,升任处长。1949年2月,陈仪策反京沪杭警备军总司令汤恩伯起义失败,被蒋介石软禁。揭锦标被贬为省政府咨议。不久之后,心灰意冷的他弃职返乡。是时,正逢解放前夕,返乡途中的揭锦标被命撤离大陆前往台湾。与大多数国民党军官一样,揭锦标以为有朝一日还能够回来,就只带着姨太太及其所生子女去了台湾,把结发妻子和女儿留在了常山。

  到台湾后,揭锦标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递补为常山县正式“国大代表”,先后担任台湾烟酒专卖局视察专员、主任秘书等职。1974年10月1日,他因病在台湾去世,再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土。

  站在揭锦标旧居前,望着这座颓态尽显的老房子,想像着它曾因主人而辉煌的日子,不由得令人叹息。然而,历史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遗忘他,载有其生平的《揭锦标先生事略》纳入《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六辑。作为民国时期浙江地区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揭锦标这个名字也被《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等收录其中。

揭氏旧居

含有“进士”二字的牛腿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