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6.09 来源:超级管理员
巫少飞
今年4月,衢州学者陈定謇挑起了“事端”:《左传》中的“姑蔑”原来不是指现龙游一带的地名,也不是国名,还不是族名,只是个人名。如果只是人名的话,那么衢州有纪年历史的开端活生生地被“消灭”了200多年。按衢州学者劳乃强、鄢卫建的话说,此事很严重,严重到几乎动了衢州纪年历史的“娘身”。不断的研讨延续到今年5月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国庆召集了一次“姑蔑历史学术研讨会”,市文物局局长黄韬出席了会议。然而,关于“姑蔑”的唇枪舌剑远未结束……
“姑蔑”之于衢州的意义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衢州的纪年历史。
康熙《衢州府志·郡县表》:衢州,古称姑蔑国。
新版《衢州市志·概述》:衢州历史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482年,堪称春秋古地。
新版《衢州市志·政区·建置沿革》:(衢州)春秋时,为越国西鄙姑蔑之地。楚威王六年(前334年),楚灭越,属楚国。
民国《衢县志·方舆志·沿革》:《左传》之姑蔑,在今衢州。
新版《衢县志·综述》:衢县,商周时属扬州,春秋为越国姑蔑地,战国时属楚。
民国《龙游县志·通纪》: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
新版《龙游县志·政区·建置沿革》:(龙游)夏商时为越(於越)地,春秋为姑蔑,后属越国。
《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序言》:(衢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古地——姑蔑,下属的龙游县即是姑蔑所在。
《衢州简史·导言》: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姑蔑作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参与了吴越争霸之战。这也是衢州确切纪年的开始。姑蔑族在今龙游县西、灵山江边建立了姑蔑城,并以龙游为中心构建姑蔑国,它的管辖范围包括如今整个衢州地区及遂昌、汤溪、江西玉山等地。
《峥嵘山志·大事记》:姑蔑(前442年—前221年)西部屯兵地,始见《左传》:越子伐吴,见姑蔑之旗。
如果愿意,我们还能找出更多涉及衢州纪年历史的书籍,也就是说,衢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乎都绕不开“姑蔑”一词。
基本一致的观点:
“姑蔑”慎用国名
所有表明衢州确切纪年的历史都来自《左传》,原文如下:“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
虽然之前有人认为春秋时期定都于今浙江省龙游县的古姑蔑,是在荆楚和百越双重影响下的部族小国。但那时的姑蔑顶多算文化地域,并不能称为“国”。在5月底的姑蔑历史学术研讨会上,刘国庆、徐文荣、劳乃强、鄢卫建、陈定謇、黄国平、魏俊杰、占剑等学者基本倾向于“姑蔑”不是国名。鄢卫建表示,早在1991年他参与《衢州市志》的修撰时就心存疑问,《左传》中诸侯国80多个,唯独未有姑蔑国。另外,鄢卫建曾专门请教过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陈桥驿生前曾表示,没有迹象表明姑蔑是国名。
一切肇始于杜预的注解
历代衢州方志持“姑蔑”为地名、族名,认为《左传》中“姑蔑之旗”为当时越之附庸姑蔑人所持弥庸父之旗,而此说的肇始于晋代杜预(222年—285年)。杜预曾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人称“杜武库”。杜预注谓:“姑蔑,今东阳大末县。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于是后人认为姑蔑为越的附庸和劲旅。杜预的这一注解,千百年来浙西地区也沿袭此说,姑蔑也就成了龙游的别称。
石破天惊的“人名说”
陈定謇认为,“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从弥庸的口气看,这里的姑蔑只能是人名,而非地名、族名。陈定謇查了众多的吴世家谱,在吴王世系中,夫差次子名叫“姑蔑”,此人正是弥庸之父。弥庸见姑蔑之旗,非姑蔑人所执之旗,是其父姑蔑之旗也。
陈定謇石破天惊地认为,姑蔑只是人名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十年生聚”的越王勾践对吴国的第一次开战的“泓上之战”就与衢州毫无关系。衢州先秦史不但要改写,后世的“姑蔑城”“姑蔑故宫”“故蔑子墓”等都将站不住脚。
鄢卫建、占剑认为,“人名说”的依据并不充分。一、南宋罗泌《路史》最初认为姑蔑是吴王子,然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的《路史》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二、“人名说”的依据是后世《吴氏家谱》,而家谱并不靠谱。因为时间更接近《左传》的《史记·吴世家》《吴越春秋》等先秦及秦汉文献并没有任何“吴王次子是姑蔑”的记载。
“迁徙说”
研究“姑蔑”,绕不开的一块“礁石”是已故的甲骨文研究专家徐云峰先生。徐云峰认为,姑蔑属于古东夷部族的一个分支,商人所崇拜的“蔑”与传说中的蚩尤是同一人。因此,姑蔑族是蚩尤的后代,是善战的民族。徐云峰在文献与甲骨文研究的基础上力主“迁徙说”:姑蔑族自山东泗水,分迁至微山湖西、南下合肥,东渐吴境,终与越人同盟,最后来到衢州。然而《左传》中“自南方先及郊”的两支越军是“丙子”日到达,作战在“乙酉”,按此推断,姑蔑人不可能在9日内作为勾践的先头部队参与“泓上之战”,更何况衢州较勾践国都绍兴甚远。难道还有一支姑蔑族?原来三国韦昭在《国语·越语上》中注云:“姑蔑,今太湖也。”徐云峰力主姑蔑人从慈溪渡江经平湖抵泓上,较为近便,且表明南迁的姑蔑不仅定居太湖,也已到达衢州。换句话说,他们是分族而居。如此,杜预注与韦昭注,两皆不误。
徐云峰的这一说法,至少解释了姑蔑由北迁衢且参与了“泓上之战”,可问题仍存在。《国语·越语上》:“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魏俊杰认为,韦昭注的“太湖”不在越国之西,而在越国之北,故韦昭注解可能有误。事实上,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也说韦昭注解错误:“太湖”为“太末”之误。
围绕着“广运百里”,大家又一番争论,“东西为广,南北为运”,“百里”虽然是泛指,但怎么也到不了衢州,难道萧山一带还有个“姑蔑”?虽然占剑、鄢卫建等认为“百里”仅仅是虚指或仅是接壤,但陈定謇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史实:“广运百里”与“千里”、“纵横八百余里”是同时出现的,“百里”再虚指也到不了衢州。故韦昭注解不是有误,是韦昭看到“姑蔑”并不在“广运百里”之内。鄢卫建再反驳:我们能确定姑蔑在浙江一带,如果不是衢州或龙游,这铁板钉钉的“姑蔑”还能指哪里呢?《国语》错了吗?
“南北姑蔑说”
劳乃强较早提出“南北姑蔑说”。《左传》居然出现过两次与衢州毫无关系的“姑蔑”记载。
《左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义父盟于蔑。朱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义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显然,这里的姑蔑自然指北方,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鲁隐公不可能大老远地到江南来会盟。
《左传·定公十二年》:“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定公讨伐费国,在姑蔑大败费国军队。鲁费交战,根本就不可能以江南的姑蔑地作战场。
正因为这两条,劳乃强认为有关姑蔑的历史记载中,基本上北是北、南是南,截然分明。也正因为这两条记载,《辞海》只确定了北姑蔑:古地名。春秋鲁地,简称蔑或昧。在今山东泗水东。《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人伐费,“败诸姑蔑”。
劳乃强根据“败诸姑蔑”条和“姑蔑之旗”条分析,鲁定公十二年距离鲁哀公十三年仅16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北姑蔑要完成南迁并投入吴越之战,可能性也不大。有人会说当时的北姑蔑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并不一定还有姑蔑人。但这就违背了“地随人迁”、“名从主人”的原理了。
劳乃强认为,《逸周书》中的“姑妹珍”条如能成立,那么可以说早在西周初期已经有南姑蔑,这就排除了春秋时才从鲁国南迁的可能。
引起康奈尔大学亚洲研
究系罗斌教授关注
6月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罗斌(Robin McNeal)就“姑蔑”发表意见。罗斌以研究中国东汉以前历史为主,他认为,姑蔑的“姑”有“大”的意思,吴国就有这个现象。罗斌同意陈定謇、劳乃强的意见,认为《左传》中的“姑蔑”难以和浙江的姑蔑国直接联系。但他同时指出,夫差、勾践、姑蔑等这些祖名、人名、地名,都是中国人听到后尽量用汉字表达的音,故文字上的差别很大。
曾多次来衢考察徐偃王史料的罗斌还与记者说,《左传》等古代中原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浙江或太湖流域时,其地名、人名、历史错乱很多,要梳理清晰还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
仍不必枉自菲薄
在陈定謇认为“姑蔑”子虚乌有时,他同时宽慰衢人,衢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仍可追溯。从史料上看,比“姑蔑”更早的关于衢州的地名应是“姑末”。《越绝书》载越国的统治区域,“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这里的“姑末”其区域即今浙西,与“写干”(即余干,大致位于今赣东北)相连。方位在绍兴之南,与今天的衢州大致位置不错。
勾践归越后若干年,吴又“增之以封”,“东至于句无,西至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余里。”姑末至越之中心的距离和方位,揆之今日龙游,应该相符。同时,《越绝书》谓:“姑末今大末。”这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其西南设大末县一脉相承。
而更早记载衢州地名的应在《逸周书·王会》中,其中提到了“姑妹珍”,据考证,是在公元前1018年(也就是周成王二十五年),这里的“姑妹珍”与北姑蔑毫无瓜葛。可惜片言只语。
按清儒的因声求义,“姑末”、“姑蔑”、“姑妹”、“大末”会不是皆一地名呢?陈定謇断然否定,“末”与“蔑”两字差距极大,音亦不同。姑和大都读若du而非da,故可通用。姑蔑与浙西无关,此正秦之不置大蔑县而设大末县也。另外,“姑蔑”是一个越语词,还不能纳入汉语体系。“姑蔑”子虚乌有,“姑末”才是浙西故地。
姑蔑历史学术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