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抗战“敢死队”——一份“口述史”与它背后的烽烟

发布时间: 2014.07.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6月20日,柯城区石梁镇石梁村的村民徐小明找到记者,他说看了本报发表的《重拾历史 警示后人——姚肇鸿与他编著的〈血战衢州——龙衢战役70周年专辑〉》,想到父亲徐寿祥生前的回忆,便冒着大雨赶到衢城,在书友书店为记者讲述了一段峥嵘岁月。徐小明相告,父亲于1993年去世,去世前,父亲曾口述了他参加龙衢战役的经历,徐小明于1985年9月4日记录下父亲的口述。

  

徐寿祥生前照片

  徐寿祥口述参加龙衢战役经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农历四月二十五日,部队奉命开往抗日前线。这天,天气晴朗,春天的气候使万草千木吐芳茂盛。我跟随部队从常山苍坞出发,到达高家、马叶、盈川一线。此地是衢城东北面,离城约三、四十里。任务是狙击金华、义乌来犯的日军部队。我部队奉命在云溪山脊背一带挖战壕、筑工事。后来,敌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轰炸,顿时,战场上硝烟滚滚,弹片横飞。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一次次向我方阵地展开了激烈的猛攻,大有一口想吃掉之意。由于我军全体将士英勇抵抗,迫使我军与日军成为拉锯式的战斗,这是敌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战斗打得非常残酷、激烈,反复冲杀三四次,时间持续了二天二夜,双方伤亡都很大。

  在第四次反攻时,我的一位江山茅坂的同乡因中弹而牺牲。临终前,我扶着他,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如果你能活着回去,请代向母亲与妻子问安,请她们不要难过。告诉我母亲,孩儿为抗日捐躯阵亡,死也是高兴的。”这种感动人心而又慷慨激昂的壮烈,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日。

  第三天,日军又出动了飞机、大炮轰炸我军阵地,且炮火越来越猛。接着,装备精良的敌人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一步一步向我军阵地推进。我军严阵以待,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与敌人冲杀。由于敌人飞机协同作战,我军伤亡太大,逐渐招架不住。中午时分,师部命令撤离阵地,退到第二防线,即现在东迹港和机场外围一带。在这里,我们的部队又和敌人打了半天一夜。

  到了第四天,师部突然接到情报,大意是日军有一个团兵已到全旺、大洲一带。师长立刻命令57团火速前往狙击。可是太迟了,57团被敌全歼,只活了几个人回来报告,此时,军情异常危急。为了不使敌军切断我军后路,师长立即命令大家边打边退。我们一直退到现落马桥和冷冻厂(今衢江大桥东面)一带。不久,另一路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大洲迂回到廿里街、双港口一带,且双港口的守军已被敌击溃,被迫西撤。

  军情十万火急,我师和衢城已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城内的守军也就此被困,跟踪而来的我师正面之敌也向我们进攻,使我们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紧接着,一场血刃之搏开始,我们发出“誓与衢州共存亡”的誓言。我团在团长的指挥下,组成了“敢死队”,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大家都信心百倍,威风胆壮,个个如猛虎下山,一次又一次地冲入敌军之中。紧握手中的三八刺刀枪横冲直杀,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但在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战士越来越少,终因寡不敌众,全团几乎全部阵亡,连团长、两个营长也壮烈牺牲。战场上躺满了敌我双方的尸体,胆小的人看了不寒而栗。

  晚上八点多钟,师长命令我们退到马灯口、礼贤街一带,集合时,我团只剩下6名战士,其中一名还是伤兵。而落马桥和冷冻厂一带,已被日军全部占领。但是战斗还在继续,到了午夜12点半后,部队利用战间休整,集合全师人员点名,真没想到,连炊事员在内也仅有19个人。但我们没有害怕和退却,只有一个信念:跟敌人血战到底。在师长的指挥下,我们很快组成三人为单位的“敢死队”式的战斗小组,我所在的战斗小组就连长、班长和我(连长和班长都是四川人)。

  不久,日军又开始向我军阵地进攻,我们三人就在马灯口附近的铁路沿线。敌人组织了密集的火力扑向我们,以完成他们天亮前破衢城的计划。我们利用夜间的有利条件,一直打到天将拂晓,顽强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但我们的子弹也打光了,师长来叫我们靠近师部,在我们刚爬起来要转移时,一颗无情的炮弹在我们附近爆炸。班长因中弹而牺牲,我也被炮弹震昏,倒在一个土坎的小沟里,在夜幕的掩护下,未被日军发觉而幸存。

农历五月初四黎明,日军已扫除城墙外围的一切抵抗力量,从城河洞潜水进城,并炸破城门,日军从大南门蜂拥而入,顿时城内一片混乱。后来,只有我、连长和少数将士沿城墙走,然后游泳过江突围,才幸免于难。

  在日军破城后,我守城的36师在居民的配合下,跟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巷战,直到最后全部覆灭。虽然我们失守了衢州城,但却给日军极大的杀伤,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的抗战意志,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战略计划受到强有力的打击。

  在这次衢州保卫战中,至少有2000多名抗日将士阵亡。衢州,这个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给历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烈士们,我们最终胜利了,安息吧!永垂不朽的烈士。在今天,这个纪念抗战胜利的日子里,我怀着幸福而又沉痛的心情略述了这一经历,再现了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

  (因本人文化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请原谅!1985年9月4日,衢州市石梁乡石梁村徐寿祥口述。)

 

 

10653810_988403

10653810_988403

  

  战前我军分布及日军进攻方向图。

  没有一个俘虏的战争

  徐寿祥的儿子徐小明今年57岁,当他带来父亲的口述史时,告诉记者,共9页的口述史,因年代久远,恰恰丢失了第2页父亲口述的部队番号的内容。“父亲生前曾说过,这场战争残酷激烈的程度真的很少见,因为这是一场没有一个俘虏的战争。”

  “我父亲徐寿祥于1923年农历四月初九出生在江山毛坂,家里很穷,爷爷死后,奶奶后来改嫁在衢城。1941年,父亲躲在瓦背上,可仍被国民党抽壮丁捉去当兵。”徐小明说:“父亲说过,1944年的龙衢战役,主要是川军,四川兵特别厉害。当时父亲应在145师的435团,父亲的团长就是上校团长刘一。”据姚肇鸿提供的“龙衢战役阵亡浙江籍官兵名单”看,虽然龙衢战役以川军为主,但广大的浙江人同仇敌忾,纷纷加入抗日军团。仅26师和145师,阵亡于龙衢战役的浙江人就有1849人。无论是川籍还是浙籍将士,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誓与衢城共存亡。

  “父亲生前还说,衢州沦陷后,衢江正发大水,突围非常困难,日军就在水亭门点打任何想泅水过衢江的战士。无奈之下,父亲暂躲在一个坟墓里两天两夜,没得吃没得喝。故泅过衢江时,父亲衣裳全无,几乎赤身裸体。幸好渡过江后,遇到严家淤的一位村民,给了父亲一套衣服,他才一身农民打扮赶到安徽屯溪集合。清点时,一个营只剩下七人,而父亲是唯一的龙衢战役中幸存的衢州籍战士。”

  徐小明还补述了父亲的以后:“1947年,父亲生病,在济南的一所医院被解放军俘虏,并参加了解放军,同时也掌握了部分军医知识。以后,父亲还参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徐小明说:“1949年父亲回江山时,房子已被土改掉,就来到衢城东河沿一带搭了个棚暂过日子。1956年,父亲下放到石梁。在最艰苦的‘文革’期间,我仅读了二三年书,父亲就带着我出门讨饭四年。曾当过国民党兵的这段历史,只在‘文革’结束后的上世纪80年代,父亲才和我讲,并在死之前留下了这份口述史和一枚日军留下的弹片……”

  1985年,徐小明整理的其父徐寿祥口述史。(记者巫少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