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衢州的弄堂】柴家巷:“达源号” 不解的身世之谜

发布时间: 2014.06.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柴家巷

  柴家巷位于市区西北。北起水亭街,南至宁绍巷,长近300米,宽6米,以姓氏得名。据民国《衢县志》记载:“柴家巷柴氏,周恭帝后。叔夏封崇义公,收掌二帝位版权,就衢州景福院奉安,子孙遂家于衢。”这里所说的柴家巷柴氏,是五代后周恭帝后裔叔夏,他被北宋朝廷封为崇义公。宋统一后,叔夏收掌周世宗、周恭帝帝位版权,供奉在衢州景福院,子孙后代就在城区柴家巷安家。

  柴家巷北头是水亭街。水亭街地处衢江沿岸码头,宋元明清以来,岸上商贾众多,街面店铺繁盛。连接这条街的上营、下营、柴家巷自然也受到影响。走进这条年深月久的小巷,你能看到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一家紧挨一家的木结构老房子。很多房子已有一二百年历史了,有的还不止。你看那石门框,有前檐槛窗;拼板门,黝黑昏暗。可以想象,这些门面当年也许是商铺,也许是栈房。在狭长的小巷里,头顶的蓝天上是旗帜、布幌,让人目不暇接。

  在柴家巷南头,便是达源号钱庄。走近它,能看见大门上方的砖雕钱纹图案和残存黑漆匾额上隐约的“达源号”字样。这座建筑规模宏大,由四组建筑组成,整体建筑面积1076.64平方米。现在已经分割为多座民居。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日”字形,前后二进二天井,为前厅后楼格局。前厅坐西朝东,面阔五开间,为三明二暗。后进为四合院式,五开间二层楼,前楼为三明二暗,后楼面阔五开间,二层单坡顶,为四暗一明。建筑年代应该是清代中期,特点是用材粗大,平面布局独特,内部密室、暗室众多,高墙上有用砖块雕刻的铜钱花纹。

  有关专家认为,达源号应该是钱庄。钱庄在明代中叶已经出现,清代中期繁盛。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因货币的兑换而产生的一种信用机构,它和票号一样,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以汇兑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到了清末,强大的外国金融势力开始控制中国的金融市场,使钱庄、票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有关达源号在柴家巷能造出如此一大片房子,以及作为钱庄权属主人,却在府、县地方志上没有记载,这又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所以,达源号这座清代建筑,是不是钱庄只凭“某某号”去认定,证据又显不足。它的身世至今仍然是个谜。

  柴家巷水井多。据说,十户人家七户有井,后来城区居民开始用自来水了,水井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小巷水井仍有不少。20世纪90年代,柴家巷与罗汉井交界处的巷中间仍有水井。据了解,这条巷中有十多口水井,这说明衢州水资源丰富。据《衢州市建筑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城内有水井153口。

  现在,柴家巷中也许不见了柴氏后人,这里的房子墙面青苔斑驳,已显破旧,但达源号仍隐匿于此巷中。2011年1月,这幢建筑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并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府山 陈曦/文  卫东/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