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16.07.11   来源:超级管理员

  作家简介

  连中福

  1958年4月生,常山县人,大学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衢州市作协副主席、常山县作协主席。1978年入伍,1991年转业,任职常山县委政法委。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曾出版文学作品集《甜蜜的记忆》《柚缘》《那些人,那些事》、长篇纪实小说《三衢剿匪记》、纪实文学《蜜蜂有灵》等;《浙西剿匪记》《养蜂人手记》分别在《衢州晚报》和《杭州日报》连载。

  去年9月中旬,十多万字的纪实文学《为常山喝彩》终于完稿,交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2014年12月3日,常山喝彩歌谣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是县里多年来申报国家非遗第一次获批,县领导和相关文化部门自然感到欣喜。当然,欣喜之余,大家自然想到了今后的传承与保护,自然不会忘记“进行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相关资料和著作,让民众更全面地了解喝彩文化,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喝彩文化……”的承诺。新年上班第一天,县文广新局局长毕建国就把我约至办公室,问我对常山喝彩歌谣感不感兴趣。像我这种年龄段的常山人,无论家住乡村还是城里,对喝彩歌谣并不陌生,遇有结婚、上梁、祝寿等重大喜庆,都会请彩师喝一番,图的就是一种喜庆、热闹和吉祥。我对毕局长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我告诉他,我父亲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他却能大段大段地喝出彩词来,我曾经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福建沿海购回的“8080”收录放机,将其喝彩过程录音,可惜的是,因多年未播放,磁带已失效播不出声音来了。

  毕局长听我这般说,脸上露出了喜悦,说:“这就好,感兴趣就能把这部东西写好。”原来,他是想让我接手写一部反映常山喝彩歌谣的文学作品,要求八至十万字。我们商量,就用纪实文学来突出保护与传承。用纪实文学的形式,不仅可以把传承与保护喝彩歌谣的群体记录固定下来,而且还可以从多角度对他们进行人格透视,挖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来写一部作品,工程量肯定要比写小说复杂,工作量也要比写小说大得多,因为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写实。需要写实的景,需要记实的人,这就要求作者要去社会当中寻找这个群体,挖掘这个群体,记录这个群体。这是一次艰辛的民间寻访。这一点,身为作者的我比谁都清楚。

  接受任务后,我开始在全县十四个乡镇、街道探访民间彩师,收集彩本彩词,有重点地采访相关人员。我明白,作为纪实文学,其重点肯定在纪实上,其难点也一定在采访上。因为寻找与采访的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上,而是在对方。因此,我也有了为采访一位民间彩师,三次开车去乡下镇上寻找,三次没有采访成功。第四次,他实在过意不去,用了十多分钟写了一段简要经历介绍给我,算是交差了。之后,我只好依靠电话或短信,但主要用短信,因为手机多数时间在占线通话中。当然,我理解他,因为对他来说,时间就是客商,时间就是资金。是我不凑巧,碰在他一个十亿投资项目的起步阶段。

  不凑巧的还不止碰上老板,有时去找普通人也很不凑巧。那个上午,我们去一个叫老鼠坞的地方找一位民间彩师,因为电话数次无法打通,我只好直接前往村庄。幸亏有本地向导,要不,连这个行将消失的小村庄也找不到。因为偏僻,村里的多数人已搬迁村外落居,只剩下我们的彩师夫妇和另一户人家。可非常不凑巧的是,我们要找的彩师一早就去镇上赶集去了。我只好与向导一起在其必经的村口“守株待兔”,最后,在步子踩着人影的中午,我们成功了。

  还有那位身处全县最偏僻乡的彩师,我担心自己进去不仅找不着他人,就连村庄也不一定能找到,我便偷懒地用电话将其约来城里。他听说我将采访喝彩歌谣,不仅欣然答应,而且还保证在八点半之前赶到县城。果然,在八点半之前打他电话时,他已在我办公室门口等候了。采访结束,才十点过头,我留他吃饭,他不肯,说是要赶回去有事。我不好意思地掏了一百元钱给他,让他作路费用。一周后的周末,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想送我一双草鞋,是他自己编的。这东西我已多年不见,送一双作个纪念是彩师的一份心意,我收下了。但我没搞收藏,自己保存着易弄丢,过了一周,我将草鞋送给了收藏协会主席,他也说:这是好东西。我心里更加欣喜。

  喝彩,虽然只是民间喜庆时图热闹、吉祥的一种娱乐活动,但通过一些民间彩师改编、添词或再创作,把一些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理念、新知识、新观念融入其中,使人们在喝彩的娱乐当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因此,也有一些民间彩师一直在探索古老喝词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喝彩歌谣如何切入现代文化娱乐当中?新的喝彩歌谣传承人应该具备怎样的艺术修养等等。

  在半年多的写作采访中,我欣喜地发现,有许多爱好和研究喝彩歌谣的人,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他们有将喝彩歌谣编入舞蹈的,以最现代的方式表现古老的歌谣,以最明快的音乐演奏古老的乐章。

  我知道,一项非遗要得到国家组织的专家团队的认可非常不易。但不易在何处?有哪些人经历了哪些曲折过程和艰辛?我无法知道。当我担纲这部作品写作以来,逐渐走进那些为喝彩歌谣申遗而忙碌、而奔波的人们时,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的执着所钦服,被他们的不懈努力而终获成功感到欣喜欣慰。

  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是这次写作中了解到的一个非遗人物,他对非遗工作的执着追求和挚爱,胜过了他的生命和家人。短短十年时间,他把浙江省的非遗挖掘得如金似玉,锤炼得炉火纯青,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浙江省非遗工作的领头雁,他是非遗处长,更是非遗专家。他是惟一一位在我省机关干部岗位上荣立一等功者,理由就是对非遗工作的特殊贡献。他编著的两本浙江省非遗方面的专著,阐述了浙江省在传承和保护非遗方面的生动实践,回答了国家自2006年开始申报第一批非遗目录,至2014年12月第四批非遗目录公布,浙江省是怎样以217项非遗目录斩获全国“四连冠”的。我是在了解他的事迹之后,才找来两本专著阅读并保存的。不是因为溜须,而是崇敬。半年多来,我不断地被常山喝彩歌谣传承与保护者的事迹感动着,同时,也催促我抓紧时间将书稿写完。我感谢他们。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