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龙游县志》:以文字铸造匠心坚守

发布时间: 2016.06.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徐聪琳 报道组 欧阳锡龙

  一九九一年版的《龙游县志》。

  明清时期的《龙游县志》(部分)。

  余绍宋主纂的《龙游县志》。

  在龙游县史志办公室的会议桌上,垒着一摞摞志稿——A4纸大小,每册有一块砖的厚度,整整三册。随手翻开一份志稿,可见上面罗列的一行行批注、建议。这正是5月31日刚经过省专家组复审的《龙游县志》。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修志工作中,龙游就取得了优秀的成绩。”《龙游县志》主编劳乃强忆及过往,眼中有掩不住的骄傲。199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龙游县志》在次年参与全国地方志评比时,荣获一等奖。时光倏尔,一群龙游修志人再次从大量档案资料和鲜活的细节中,从头梳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清去尘埃,还原历史,从中探问龙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5月31日召开的《龙游县志》稿专家复审会现场。 陈捷 摄

  改“续修”为“重修”

  21世纪初,全国各地开始第二轮修志工作时,龙游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也迅速投入工作。2005年召开的《龙游县志》续修工作会议上,众人认为,只需“随大流”,依照情况对县志进行续修即可。“但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很多地方都接不上。”修志人眼中的历史自有筋脉,续修地方志应当一条脉络接着一条。龙游于1983年恢复县建制,1991版《龙游县志》的下限为1988年,所以可做到以简练见长,“然而,我们原计划续修的20余载光阴中,龙游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记述、流传于后世的内容太多。”常听人说“狗尾续貂”,劳乃强等修志人却觉得,若是续修县志,那接上去的这条“尾巴”可就太大了。

  进行多次纲目论证后,省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也认同龙游修志人提出的改“续修”为“重修”。一字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重修意味着回到地方历史开端,一切都要重新来过,其工作量之庞大,令人难以想象。

  “我们笃定,要在不‘略古’的前提下,做到‘详今’。”2007年,《龙游县志》重修工作正式启动。针对第一轮修志中文化占比较低,历史记载不全面等不足之处,重修县志时都予以了规避。

  “县志本身是地方文化的权威载体,要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要有利于地方文化积累。”劳乃强说,经济数据一年一变,而地方文化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重修县志,无非就是找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记得住乡愁,这也是这本志书所承载的任务。”

重修后的《龙游县志》稿。

  一本有学术价值的志书

  “有人不信地方志书,因为部分志书存在排版有差错、出处不详、以讹传讹等问题。”劳乃强指着厚厚的志稿解释说,若以工具书定性,志书失去读者的信任,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修志不仅要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更需起到以志为鉴、启迪后人的作用。“首先要做有品位的出版物,才能做出有学术价值的志书,最后方成为地方文化的主流载体。”

  “既然是志书,就要保持基本体系,要有所继承。”劳乃强认为,修志人心中应当有度,创新不等于完全摒弃传统。国史、方志与谱系,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龙游县志》稿专家复审会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处长张英聘就提及中国方志文化的传承问题。“在传承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做得比较好。”此言非虚,和民国版、1991年版的县志一样,重修的《龙游县志》沿袭采用了类目体。“类目体式由来已久,自宋代起,一直就是方志体例的正宗。”志书演变过程中,结构上也出现章节体、纲目体、卷目体、条目体等繁多体列。龙游修志坚持使用类目体,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看重其开门见山的简洁结构。强调完整,注重简洁。寥寥数语,做起来却非常难。民国方志学家寿鹏飞在《方志本义管窥》中写道:“方志记载不贵应有尽有,而贵应无尽无。”应有尽有是基本要求,应无尽无却展现了修志人的水平。

  修志人面对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因为资料繁多,更考验修志人的辨别能力。与一些方志专设改革分志的想法不同,劳乃强认为改革开放影响深远,不是一个分志所能承载的,何况在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你看,现在志稿比砖块还厚,这是根据出版要求做出的标准版。我们计划做出一份普及版。”劳乃强说,标准版《龙游县志》不便于携带,而普通版则分地理、居民、基础设施、经济、政治、文化、人物、丛录等8册,每册大小与寻常笔记本差不多。“睡在床上能看,坐在车上能看。可以说,我们能带着龙游的历史到处走。”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重修的《龙游县志》还附有一套电子光盘。除了编排一些有关龙游历史文化方面的电视专题片外,龙游县的明清、民国、1991版县志都被影印保留。“虽然使用起来并不一定方便,但这些都是最原始的县志资料。只有在注重历史资料的保留,才能进一步补充地方文化。”而电子光盘的另一个亮点是“方言和普通话读音对照”音像片。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几千年,蕴含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可是方言式微的现象发生在全国各地。”劳乃强有些无奈,“做一份双语体系的音像片未必能挽救日渐消亡的方言,但至少能让语言信息永远保存下去。”

  修志人的匠心坚守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时光延绵至今,龙游修志人始终在庞大的资料海洋中收集、辨识、编录,抽丝剥茧。凉月出没,星斗入梦,在对志稿的反复打磨中,年龄最大的劳乃强由花甲之岁迈入古稀之年。

  “我们这批人终会老去,能给后人留下一份有特色的地方志,可接下去的方志文化应该怎么办?”任职龙游县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黄国平,今年已经53岁。他在乡镇工作过多年,又辗转担任过龙游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县体育局等单位的领导,最终还是选择扎根于龙游县史志办。

  “很多人觉得文史枯燥,可我们这些‘老学究’就是放不下文史这一块。只有在文化中,我们才能心安。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真正的地方文化成为影响和推动龙游发展的软实力。”黄国平如此表示。

  一向重视文化,本身又颇具人文情怀的龙游县委书记方健忠也感叹,龙游的史志工作者有着“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他也认为,通过志书,让更多人了解龙游、热爱龙游并支持龙游,“这是极有价值的工作。”

  匠心之韵,不仅在于雕琢艺术和手工,对于历史的梳理,亦是如此。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这群始终如一的修志人,也以文字铸造了对于匠心的坚守。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规模庞大的龙游文库规划背后,是一代代修志人智慧和辛劳的累积,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温柔敦厚的底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