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窗]当“非遗”遇上现代生活《金印记》:嬉笑怒骂皆成戏

发布时间: 2016.06.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编者按: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古迹遗址到乡村民居,从传统技能到民俗文化,众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三衢乡愁记忆的最有力物证。它们是城乡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的名片。

  衢州“西安高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逾10年,适逢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近日于衢州学院大礼堂上演的《金印记》正是“西安高腔”为衢州市民准备的文化特色菜。我们相信,当“非遗”遇上现代生活,一定能能以深厚历史积淀,彰显城乡个性,提升文化品位。

  记者徐聪琳通讯员傅少程文/摄

  《金印记》演出现场。

  5月29日傍晚,62岁的市民张娟芳步履匆匆,赶往衢州学院大礼堂。“听说很多人都打算过来看戏,我早点到能占个好位子。”让张娟芳为之奔赴的大戏《金印记》,由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根据婺剧传统戏《黄金印》整理改编,故事取材于《战国策》《史记》,讲述战国时期苏秦六国封相前后,家人前倨后恭的故事。

  “西安高腔是衢州的文化瑰宝”

  大礼堂内观众陆续落座,后台化妆室里,各位演员也在紧张准备着。演员陈圣丽打开化妆包,对着镜子描摹妆容:上扬的眉尾、大面积的红色眼影、娇艳欲滴的红唇……上妆过程行云流水,尽管轻车熟路,陈圣丽仍然一丝不苟。“很多地方都有代表戏,西安高腔就是我们衢州的文化瑰宝,表演它是件严肃的事。”陈圣丽认为,一旦站上舞台,就要对戏曲负责,对台下的观众负责,这是演员的基本准则。

  “去年11月起,所里就在准备《金印记》。”陈圣丽饰演苏妻,搭档吴勤国。从选剧本、改编,到舞美设计、服饰道具,吴勤国等演员都参与其中。“创作一台文艺作品,一定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观众看了能有所启发,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吴勤国扮演的苏秦眉宇间自有一股浩然正气,举止间神韵独到,从扮相上就展现出一份韧性。

  晚上7点,幕启。漆黑一团的舞台上,一束追光照出身着大红大绿的“副末”与“副净”,二人行开场之职,你来我往间,就把剧情和主题和盘托出。由此,第一折戏《卖钗》缓缓展开:苏秦求妻卖金钗换取路费,受到家人冷嘲热讽,前往秦国却被宰相公孙衍折辱,乞讨归家再受父母兄嫂讥笑……“悬梁刺股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但作为‘刺股’的主人公苏秦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我是今天看了《金印记》才清楚。”市民陈曙光带着11岁的儿子来看戏,没想到自己也补了一课。

 

  《金印记》剧照。

   “将优秀非遗作品传承下去”

  舞台上,苏秦胸怀平天下之壮志,忍辱负重,铁锥刺股,最终获六国封相、荣归故里,台下观众也时时被牵动情绪;苏秦未仕时受家人轻视与讥笑,世人亦对之冷淡,台下唏嘘不已;待到腰悬金印、衣锦还乡,家人百般奉承,世人亦谄笑逢迎,台下感叹连连。每每“副末”“副净”,插科打诨,推动情节发展时,也逗得观众笑声不断。

  苏秦嫂嫂的扮演者叶梅勤,每每未出场便以独特的笑声吸引全场观众。这个26岁的姑娘一扭腰、一挥手,嘴角一撇,便塑造出了刻薄又可笑的嫂嫂形象,精湛的表演水平自然是在幕后下足了功夫。“在西安高腔传习所度过的9年时光中,老师悉心指导,让我们年轻一辈能将老传统的特色精华保留传承下去。”角色深入人心,叶梅勤更希望自己能像苏秦一样,厚积薄发,在日积月累的坚持后,淬炼出更好的演技。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唢呐笑声中,一出《金印记》缓缓落幕,可其中的嬉笑怒骂历历在目,皆引人深思。“《金印记》是纯文戏,基本没有什么武戏场面,靠的可都是演员实打实的功底。”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林凯荣是老戏迷,演员谢幕时,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说,正因为缺少武戏吸引注意力,不热闹的文戏能让人从头看到尾,更彰显了西安高腔传习所的水平。听说西安高腔传习所将会推出具有衢州特色的新戏《橘红满山香》,林凯荣很高兴:“我们应该自豪,也为自己经常能看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文艺作品,感到幸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