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下萃知音一曲清越半生情

发布时间: 2015.01.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郑源生

  一座城市的风景,不单在它的建筑风貌,更在那些濡染着它每砖每瓦的文化风情。

  从常山县城的文峰塔下走过,时常能听见婉转的二胡声,时如盛世雅颂,时如衰世风谣,颇为动人。拉二胡的是今年63岁的郑源生先生。人须有所执,方能有所成。从14岁起接触二胡,他就与二胡、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少醉梨园

  我小时候哪有什么娱乐的节目,最高兴的就是看大戏了。每当有剧团下乡来表演,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坐在台下,听着台上的演员抑扬顿挫的唱腔,看着他们活灵活现的表演,我都会不知不觉的醉了。

  我是14岁的时候去常一中读书的,那时候进了文艺班,开始接触二胡。我的父亲也会拉二胡,我小时候也经常听他拉。那时候起,就对二胡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二胡是我们中国传统乐器里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小时候也不太懂,我就觉得它拉出来的声音特别好听,能打动我,有一股劲头让我去学。之后慢慢就迷上了,再也停不下来了。

  18岁的时候,我参加了工作,进了建材厂的宣传队。因为当时政治环境特殊,原先县越剧团的许多演员都进了我们厂,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不少专业的戏曲表演知识。为了宣传革命,我们排过样板戏,我演过《沙家浜》的男主角。我们还演过小品、群口词等等,后来说要改革越剧,我又参演了革命现代越剧《红松站》。

  我对戏曲,对音乐,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一直没有减少过。

  前路有知己

  1973年,我进了县公安局工作。因为工作性质特殊,空闲时间少了,所以没有很多的时间花在文艺这块上。但是只要一有时间,社区或其他地方一喊我,我都会全力以赴来参加。

  2011年退休了,我的时间宽裕了。我经常跟票友们聚在一起拉个小曲儿哼个小调,刚开始只有社区里的几个人,后来越来越多。大家都因为兴趣爱好聚集在了一起,队伍愈发壮大了起来,现在已经有二三十个人了。最年轻的30来岁,最大的超过70岁。

  就在不久前,我们正式组成了一个组合,叫做“民萃组合”,这个名字含有“民间票友荟萃”的意思。根据大家的兴趣与特长,我们组合分了几个小组,舞蹈组、演唱组与乐队,平时有空大家就凑一起排个节目,有演出任务也会一起去演出。一般我们每个周日下午都会在一起排练,周六也会聚一聚,其他时间并不是很固定。

  虽然我们组合以退休的老同志为主,但也有一些上班族与个体户。不过大家忙归忙,一有表演,再忙都会挤出时间聚在一起排练,而且都很认真。

  有情饮水饱

  平时我们的演出都是义务参加的,没有报酬,因此在资金方面还是比较困难。

  有时候一场演出,服装还有道具可能就要花费几千元。我们就尽量省,有些小道具我们就自己做。比如锄头,我们就弄个塑料管,一头装上泡沫塑料,再用黑色水彩笔涂成黑色;还有一些老旧的灯笼,剪剪改改,就能做成一个漂亮的篮子;在木棒上绑上塑料带,然后弄成丝,一个简单的马鞭也就做好了。

  服装的话我们平时排练是不穿的,大多为了上台表演而准备。有时候我们会租,有时则上网淘一些物美价廉的来演出。这些服装我们都很珍惜,因为都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乐器就比较贵了,可能一样乐器就要上千,不过对我们来说是值得的,有些人买个鱼竿也要上千,大家爱好不同,花钱点也不一样。一旦爱这个东西,就愿意为它付出。

  有时候社区里有演出,社区也会给我们准备一些纪念品。文峰社区对我们也是非常支持,还特意给了我一把二楼排练厅的钥匙,这就把我们的场地问题解决了,还经常给我们提供演出机会。有地方排练,有平台演出,这对我们来说再开心不过了。

  越唱越响亮

  我现在是我们团的主胡,负责控场。不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演奏得更好,我现在每天至少要练习两个小时。有时候一个音符不对就要反复练习,要把一个曲子拉的流畅动人其实很不容易,组合的成员们都非常努力。

  今年,我们演出过一个节目叫做《四美咏月》,当时获得了很不错的反响,演出很成功。为此,我们排练了超过两个月,一遍又一遍。表演后,还有别的社区来“挖”我们去呢,不过我不去,因为我家就在这里,而且我们也会尽量留住他们,多找表演机会。

  我现在比较着急的是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好让戏曲这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也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到三衢山景区去演出,我们演出时,许多游客都忙着拍照留念,这让我们很开心,因为得到了肯定。其实这样也算用文化丰富了我们常山的旅游,为家乡做了贡献。

  不管会不会唱,唱得好不好,只要有人喜欢,我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我去杭州、宁波看见当地许多票友在公园里唱戏,我也想,接下来会固定去文峰塔下开坐唱班,面向大众,一方面为我们的城市注入戏曲文化,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票友。此外,我也想融合当下的五水共治、反邪教等热点,自己创作一些作品。 就算有一天,我们这批人老的唱不动了、拉不动了、跳不动了,相信也会有新的一批人继续唱下去、拉下去、跳下去,让越剧——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越”唱“越”响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