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10.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淳化初期,有一位年轻的书生从江西婺源鳙溪镇大畈村跋山涉水来到常山县宋畈村。据《汪氏宗谱》原文记载,他对当地人说:“因宋世而迁,故名“宋”;因大畈而来,故名“畈”,此吾“宋畈”之所由名也”。
书生“爱山水之佳丽,遂卜居于宋畈”,一心一意苦读圣贤经书,准备应试,考取功名。到了淳化五年甲午(994年),他孤身一人北上汴梁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荣登进士榜。这位年轻的书生就是摘取常山县科举史上首位进士桂冠的汪韶。
汪韶高中进士后便入京任职,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终日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尽管国事繁忙,但仍严格督促四个儿子读经书、习礼仪,勇攀科举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儿子汪文于1019年中进士;三儿子汪杰于1027年中进士;二儿子汪兴于1034年中进士。一门父子“四进士”成为北宋时代常山乃至浙江省的佳话。
据《常山县志》记载,汪韶一门父子四人中进士之后,汪氏家族学习之风日盛,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以至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汪氏子弟登上进士榜。从北宋淳化五年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永乐二年甲申(1404)汪原进荣登进士为止,一共有18人荣登进士榜。故人称宋畈村为“进士村”。
宋畈汪氏宗族中除18人荣登进士之外,据《汪氏宗谱》记载,还有5人获得了国子监给予的“岁进士”荣誉称号。他们是:汪珪(1386年岁进士)、汪文(1406年岁进士)、汪景润(1410年岁进士)、汪宾(1420年岁进士)、汪时(1450年岁进士)。宋畈汪氏这一群文人雅士,除个别年老体弱者外,不管功名高低、资历深浅、年龄大小,都分赴全国各地任官职。这其中,有文官也有武官;有京官也有地方官;有行政官也有监察官;有司法官也有教授官。南宋理学家、儒学大师朱晦庵(即朱熹)来宋畈访问时,对汪氏历代名人深表敬佩,他临别时特意赠送长联一幅,挂在汪氏宗祠里永思堂大厅之上。长联赞曰:忠烈乘勋,保子孙、保黎民,凛凛犹生,独秉两间正气;簪缨传世,有公侯、有相卿,绵绵继美,永为万代名宗。
到了清朝末期,宋畈汪氏相继涌出两名秀士,他们就是汪志南、汪楫父子俩。据汪志南的同窗好友、湖北恩施县知事,清丁酉年(1897)科解元、衢县人郑永禧,撰写的《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记载:“君少负俊才,数下闱不第,视清室政变,识帝祚之将倾也。遂退处田园,长为识字之农,不再出而问世。”汪志南热心于乡间的公益事业,最终因操劳过度得了软脚病去世。郑永禧还在《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赞美汪志南:“采樵思柳下,挂剑识徐公。”这篇墓志铭石刻,现在还保存完好,竖立在宋畈卫生院旁的小山坡上,常有来往行人驻足观摩。
关于汪志南的儿子汪楫,《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也有记载:“时,长子楫已补博士弟子员”。博士授业至一定年限,经过考核,可在郡庠任文学职务,优秀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果然,汪楫即在邑庠任职,教授庠生。至1930年,因时局动乱不安,他辞职回到宋畈老家,在三衢山赵公岩里隐居了一段时间,并在石壁上题刻了一首诗:
时难年荒后,山居亦稳然。依岩消白日,枕石问苍天。
腊尽寒归路,檀香薄有田。无琴无一鹤,何以答先贤。
中华民国十九年冬月(即1930年冬月)
1945年9月,常山县按照省市的部署,准备纂修县志,设立修志局。局长由当时的县长晏忠承兼任,副局长为汪楫、袁素斋。可见当时汪楫在常山文化界还是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后来因形势起变化,经费不足,修志一事中止。 目前,宋畈汪氏宗族的文物古迹尚有四件:一是一套《汪氏宗谱》(五大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辑,至今已有117年之久了。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只因纸张太薄,恐难久存;二是清代时期建造的越国公“汪氏宗祠”。祠内的栋梁、牛腿保存基本完好;三是三衢山赵公岩洞里,石壁上刻写着一首汪楫题的五言律诗;四是《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刻于宋畈卫生院附近小山坡上的一根石柱上。石柱高2米多,呈六角形,是衢县人郑永禧所撰。此外,还有许多留传于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有待于有心人去一一挖掘,再整理成文,以便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