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9.2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陈炜
缘起:
创作:
本月上旬,一万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琼奴与苕郎》运抵常山。这部小说取材于省级“非遗”项目“琼奴与苕郎”,由常山县文广新局策划、我市作家毛芦芦倾力创作。
“非遗”项目何以与小说结缘?当“非遗”遇上小说,又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缘起:
做大做强“常山版梁祝”
拿着装帧清新淡雅的《琼奴与苕郎》,常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毕建国对它面世的前前后后如数家珍。
“‘琼奴与苕郎’的故事被称为常山版的‘梁祝’,以前就深深吸引了我。”毕建国说,来到文广新局工作之后,他更有和同事一道,把这个曲折动人的传说传承好,使之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动力。
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2012年6月,“琼奴与苕郎”传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我就想,要想将这项常山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就必须做大做强她。”毕建国说,以连环画、戏剧等方式来传承“琼奴与苕郎”,都已实践过,就考虑另辟蹊径,最终决定以长篇小说的方式来呈现。
“‘非遗’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多见,但我们认为值得一试。”毕建国说,“琼奴与苕郎”的故事曲折动人,是绝佳的小说蓝本;长篇小说容量大,比连环画更能展现宏大的叙事;书本便于携带展阅,比看戏更方便快捷。有了小说版的“琼奴与苕郎”,就会使这项“非遗”的传承更多面化、立体化,申报“国遗”就多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常山县文广局工作人员为小说创作准备了大量的资料。随后,选择由谁来创作小说的问题就摆上了桌面。“我们最终选择了本市作家毛芦芦,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毕建国说,毛芦芦是我市的知名作家,创作实力有目共睹,而且她从事过“非遗”相关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
创作:
在感动中完成作品
作家毛芦芦把《琼奴与苕郎》这部小说,比作“计划外的孩子”。
2013年初夏,常山方面通过市文化馆馆长黄祖祥找到毛芦芦,说明了意向。起初,毛芦芦还有疑虑,毕竟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题材的小说,而且手头有一部长篇小说正在写。看过常山方面提供的“琼奴与苕郎”的各种资料,她被深深打动了。“当时就觉得,能接受这个写作任务,是我的幸运。”毛芦芦说。
毛芦芦将进行中的长篇小说暂搁置,全力投入到了写作《琼奴与苕郎》的准备工作。相关的明清笔记小说、“申遗”材料、以王琼奴的故事为蓝本编写的大型川剧《离燕哀》剧本……种种文字资料,她翻看了无数遍。此外,她多次去常山县彤弓山村等处采访,查阅北宋的军事制度、民俗风情等资料。
两个多月的充分准备后,毛芦芦动笔了。她清楚记得,那是2013年8月6日,不是在书斋,也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北戴河作家疗养基地,写下了小说《琼奴与苕郎》的第一行字。此后,在工作和杂事之外,她利用一切时间,在书房、在家附近的衢州二中校园,伴着灯光或明月清风,琼奴与苕郎的凄美爱情故事,缓缓在她指尖流淌出来。
经过两个多月高强度写作,十余万字的初稿终于完成。此后,毛芦芦又对作品进行了三次修改。“每次改到最后,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毛芦芦说,“从我们浙西古代这一对爱侣的身上,我汲取了许多做人的勇气与力量。我要深深地感谢琼奴与苕郎,感谢他们给人间留下了这么美好坚贞的爱情;还要感谢常山文广新局为我提供的这个素材和写作机会。”
新书到手后,毛芦芦又将自己的这个“孩子”读了一遍。她说,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文笔的清丽深情,都令她满意。不太有把握的,是有关宋代人生活的一些细节,“我写作时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穿越回宋代,去看看他们衣食住行、谈天说地的样子。所以,我的这个‘孩子’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对琼奴发配地岭南情况不是很熟,对古代县官审讯犯人的对话把握也不是很确切等。有时就采用了虚笔。”
审视:
愿努力沉积为精华
常山县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余根良,从2005年起就与“琼奴与苕郎”这个故事结缘,发掘、申报等工作,他都参与其中。小说《琼奴与苕郎》他读了两遍,他认为,从“原生态”的故事到小说,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摒弃了其中一些迷信因素,弘扬其中的正能量,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
毛芦芦说,我市作家、前文联主席陈才看过《琼奴与苕郎》初稿后,欣然作了一篇题为《在过去的风景里寻觅》的代序。他写道:“昨天来时路上的风景不应被我们遗忘,把昨天的风景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今天的衢州更是风光无限,并让这种优秀的传统更好地滋养我们的心灵,由此变成今天追梦的精神动力,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衢州的作家应该有这样的历史担当,在这一点上,毛芦芦和她的《琼奴与苕郎》做出了榜样,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但愿有更多衢州的作家来实践,在昨天的风景里寻觅,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占剑说,以小说的形式来传承“非遗”,目前并不多见,长篇小说《琼奴与苕郞》的问世,无疑使“非遗”的传承形式更为丰富。古老的故事经过作家的再创作,以新的、受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扩充了传播方式、扩大了影响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运用更多的方式,去填补‘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空白点。”占剑说,希望当今人们传承保护“非遗”的种种努力,在岁月的洗刷中,沉积为精华。 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毕建国说,下一步将把它们送往各机关单位和常山县的180多家农家书屋,之后还将把赠阅的单位扩大至学校等处,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常山版梁祝”的最新演绎,将“非遗”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