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衢州市档案局
三十多年前,我下乡插队在峡口镇附近一个名叫荷宅边的小村子里。一年的正月初,在镇上一位朋友家吃饭,那天来了位贵宾,小桌上摆得满满的,大约有七八道菜吧,这在当时已经很丰盛了。至于有哪些菜,已经记不清了。惟有大锣糕,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忆犹新。
大锣糕又称廿八都年糕,一般过年时才吃。是深褐色的,一两寸厚,有箩盖那么大,一个大概有六七斤重,有一股山野的清香。吃时割下一块,切成薄片,用油煎过,微微有些黄,上面好像还有些肉丁,或核桃肉之类。表皮松脆,里面甜中透鲜,韧而不硬,硬软适中,口感极佳。而且毫不沾齿,与旁处的年糕大不相同。可惜当时碍于面子,只斯文地夹了几片。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小村庄,天南地北地闯天下去了。经过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山山水水,到过了许多城市与乡村。除了满汉全席与传说中的琼林宴,吃过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饭店与菜馆,再也没遇上这种家乡的美食了。
前几年,廿八都办起了大锣糕厂,有人送我一盒,虽馋得流口水,还是留到年夜饭才上桌。可惜已经不再是当年那种味了。
现今的生活与当年已经没法比了,口味变了,要求也高了,但那次吃到的与当年的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最近,我拜访了廿八都的几位长者,请教大锣糕的做法。原料、配比、磨浆……他们给我讲了许多。于是我知道,除了糯米、油、糖之类以外,其中还有一味野菜叫鼠曲。鼠曲不但清香,还能优化米粉的性质,增强柔韧度。而且米要充分浸泡,然后带水磨浆。原料搅拌后,还要反复、充分地揉合,揉到不沾手、不沾缸,能够自动收缩成团为止。最后一很道工序蒸也很有讲究,不是蒸熟就行了。蒸时得点香计时,每一扇,要蒸一炷香。如果一蒸十扇,就要蒸十炷香,差不多就要一整天了。
这样看来,廿八都的大锣糕也是一种传统、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雅致。经常听人说,红色象征着什么,绿色象征着什么,蓝色又象征着什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想说,褐色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深厚的沉淀。这一类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味,绝对不是哪一位或几位高人灵机一动想得出来的。
在我的印象中,大锣糕本来就叫大锣糕,后来不知道谁,把它改称铜锣糕了。我想,铜锣大大小小的有许多种,惟大锣更响亮、更气派、更像廿八都的年糕。
蔡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