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人的快乐重阳

发布时间: 2016.10.12   来源:超级管理员

周文洋

  《易经》将“九”确定为阳数,日月双九称“重阳”。春秋时期已有重阳,屈原在《远游》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唐代定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宋代开始逐渐演绎成老人节,被后世沿袭。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重阳节,汴梁全城要选出九十九位老人代表,官府在午门玉带桥外广场搭高台,架席篷,摆盛宴。上午,鬓发飘然的老人代表登台,围桌坐定后,汴梁府尹率官员向他们拜贺重阳。然后,把各种盛开的菊花搬上台来:金黄的“万寿菊”、粉红的“桃花菊”、橘檀的“木香菊”、纯白的“喜容菊”等汇聚成了花海,在浓郁的馨香中,老人们举杯畅饮,觥筹交错,祝愿道喜声此起彼伏。

  为老人贺庆的热闹场景,竟吸引了皇帝,1108年重阳节,徽宗赵佶率百官出宫,与老人们同庆。皇帝御临,为重阳节庆贺活动提升了档次、扩大了范围,汴梁把原来宴请的老人代表的人数提高了十倍,大宋各府、州也效仿汴梁为老人庆贺重阳。

  宋代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记载:重阳节前后,青壮年要在风清日朗的天气里,陪伴家里的老人到郊外山岭登高。重阳登高源于汉代,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重阳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登高享宴。”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说:“重九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故登高寄怀”。

  金秋气爽时节爬山,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顺畅,老人们在欢欣愉悦中达到了健身祛病的目的。登高归来,家里人为老人蒸好了热气腾腾的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菊糕、五色糕,是流传千年的习俗,富庶人家的重阳糕做成九层,酷似宝塔,上面要捏出两只小羊,以喻重阳(羊)。老人吃着松软甜润的重阳糕,饮一杯清香浓郁的菊花酒,心神俱畅、飘然若仙。

  进入秋季,人们要采来茱萸晾干,在重阳这天,插在老人住宿的门框、窗台、床头,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晋代葛洪《西经杂记》记载:“重阳近茱萸,食蓬饵,令人长寿。”

  直到今日,每年重阳我们都会继承优秀传统,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表达对老人们最为诚挚的祝愿。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