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8.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巫少飞徐祝安
由中共衢州市委、中共浙江省党史研究室、中共开化县委、中共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纪念中共浙皖特委建立80周年”活动,于8月3日在开化县何田乡福岭山举行。同天,福岭山还举行了“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的开馆仪式。
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揭幕。
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
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面积为410平方米,分“赣东北省委党组织向浙西发展”“浙皖特委的建立及其活动”“浙皖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及反‘清剿’斗争”“开化县党组织发展的历程”“缅怀英烈”等5个展区。
从1931年开化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油溪口支部的建立到赤色贸易路线的建立,从红十军两破华埠镇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三次进入开化,从闽浙赣省委机关设在开化到1936年中共浙皖特委建立……纪念馆以照片、文字、雕塑、视频、图表等方式,展示了“以开化为中心的浙西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最持久的苏区——开化”这一主题。
斗争—挫折—再斗争—直到胜利。在这样一条脉络中,开化的革命志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县就有360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纪念馆不但有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等遗址介绍,还有方志敏、刘毓标、赵礼生、邱老金等革命志士图片。刘毓标第4个儿子、江苏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少将刘华建看后题签:“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此外,在距纪念馆500多米处还有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阴阳合瓦,硬山顶,马头墙。大门左侧门框上留有“红军政宣”墨迹。福岭山至今还留有哨所、集合场、红军洞等遗迹。
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一角。
中共浙皖特委旧址。
人物专访
方梅:
开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方梅(右二)在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参观。
此次,方志敏的女儿方梅参加了“纪念中共浙皖特委建立80周年”的活动。
方梅曾著有《方志敏全传》《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等,系江西省《方志敏研究学会》理事、名誉会长。当人们得知她是方志敏烈士的女儿,都热情地围拢过来,纷纷和她拍照合影。
84岁的方梅告诉记者,她到衢州已六七次了,主要是追寻父亲当年走过的路程。方梅说:“衢州开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且政府非常重视对革命遗址的保护,革命史料的挖掘。”
在父亲方志敏像前,方梅停留了好久,她说:“父亲创建赣东北苏区,有好长一段时间就吃住在开化,大约有半个月时间就在怀玉山脉的南华山一带。”方梅还讲到一个细节,早在1931年,国民党当局就颁布《封锁匪区纲要》《赣东各县食盐买卖输运查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禁令。而与皖赣毗邻的开化、常山、江山、淳安等县国民党当局,相继颁布了查禁食盐等物资的办法。可朴实的开化人民总能想到办法把食盐、物资送到苏区。当时方志敏的弟弟方志慧曾化装成山民,负责根据地的贸易采办。开化人民不仅为苏区提供食品,开化的杨林、桐村、张湾、池淮等地,先后有几百人参加过运盐队伍,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提供大量的食盐和其它紧缺物资。
方志敏留有10多万字的文稿,牺牲前曾写下:“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梅表示,方志敏的“清贫”精神,不是夏天热不用空调,是洁白、朴素、不要腐化。“任何时候,共产党人舍己为公、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不能丢。”
中共浙皖特委
何田乡的福岭山原本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衢州地区第一个地市级机关——中共浙皖特委、浙皖军分区的所在地。
据《中共衢州党史》(第一卷)记载,1936年4月,省委书记关英在鄣公山主持召开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后,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领导机关便由开化的库坑转移到群众基础更好、地势更有利的游击根据地开化福岭山。
1936年7月7日,皖浙赣红军独立营和开婺休中心县游击大队从开化福岭山出发,于8日凌晨2时到达开化县城北郊,先发制人地一举攻克了开化县城。
攻克开化县城,这是皖浙赣独立团建立以来打得第一个大仗,极大地振奋了皖浙赣三省边区广大军民的斗志,推动了三省边区游击战争的发展,也为以开化为中心的浙皖边区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开辟千里岗游击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36年8月13日,根据中共皖浙赣省委的指示,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浙皖特委,同时建立浙皖军分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衢州地区第一个地市级机关——中共浙皖特委的来历。
在中共浙皖特委建立的同时,开化福岭山成立了中共开化县委和开化县苏维埃政府,由赵礼生兼任县委书记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还建立了一支县游击队。自此,衢州地区诞生了第一个工农兵当家作主的县级人民政权。
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包晓峰说,中共浙皖特委的斗争继续着红军抗日先遣队未竟的事业,也为后来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保留了革命种子。同时,浙皖游击根据地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抚今追昔,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始终激励着我们。
方梅、刘华苏等革命先辈的后代参加了此次活动(见专访)。
刘华苏:
衢州留有父亲的辉煌与苦难
刘华苏在父亲刘毓标像前。
开国少将刘毓标之子、解放军原工程兵指挥学院政委、少将刘华苏也曾来衢州多次。当刘华苏题写了第一句“缅怀革命先烈”时,记者拿出了1995年版的《中共开化党史资料》,此书的扉页就有刘毓标同志当年题写的“缅怀革命先烈”句,父子俩居然不谋而合。刘华苏认真地把父亲的字拍下来,同时也找到了父亲于1982年写的回忆文章《红军皖浙赣独立团攻克开化城》。
刘华苏说:“父亲在中共化婺德中心县委任组织部长时,就战斗在开化一带,也就是从1932年到1938年,父亲一直与衢州相关。可以说,衢州既有父亲‘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有‘走麦城’的苦涩。”
1936年7月8日,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和开婺休中心县游击大队攻克了开化。那时,刘毓标是中共皖浙赣省委组织部长、独立团政委,他曾亲带一个营从开化北门攻入,一直打到东门。“试想,当时敌我力量是多么悬殊,能攻克县城,在整个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为数也极少。”刘华苏说:“父亲‘走麦城’是在衢江区一个叫‘姜孟坑’的地方。他被砍成重伤昏厥被俘,关押在衢县黑牢里。”谈及此,刘华苏声音低沉下去,“我父亲的眼睛至鼻梁一侧有一道伤疤,我们都知道。有一回,理发时,我弟弟刘华建发现父亲头上居然还有许多的伤疤。那都是为革命事业呀。”在整个行程中,刘华苏常常要停下来拍些照片。然而,他最喜欢拍的是当年苏区的村庄新貌。他告诉记者:“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么?今天,我们纪念中共浙皖特委建立80周年,为的是铭记革命历史、缅怀英雄先烈;更为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