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人物]余玠文化节:传承爱国者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16.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记忆·人物]余玠文化节:传承爱国者的力量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2016-08-15 11:27

  原标题:余玠文化节:

  传承爱国者的力量

  记者李啸/文记者鲍卫东/摄

  773年前,南宋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始筑钓鱼城堡垒,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最终成功抵挡蒙古铁骑大军长达36年,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

  元朝建政后,元兵曾两次进入余玠后裔居住的衢州开化芳山放火屠村,当地宗谱记载“至元丙子九月初七之祸,吾族故皆为煨烬”。

  时过境迁,历经磨难的芳山已更名为小溪边村,然数百年来,他们依然没有忘却先祖余玠的厥功至伟。

  自2011年以来,在开化县村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当地百姓都会请出余玠塑像,鸣锣开道,巡游村庄,坚守着对余玠的信仰文化。

   8月9日,第六届余玠文化节如期上演,透过这一祭祀民俗,投射的不仅是农耕时代渴望风调雨顺的朴素情怀,更寄托了百姓追思民族英雄,昭示后人爱国爱乡的共同期盼。

   “讲好余玠故事”

  青山将这里天然与外隔绝,溪水将这里流淌出潺潺诗意,村头小溪边,一如其名充满乡恋情愁。

   8月9日的小溪边村,彩旗猎猎,人声鼎沸。早上8时,进村的道路便被滚滚车流所堵塞,其中不少都是专程从外地赶回家乡的余氏宗亲。他们提着各种礼物,相聚佳节。

  迄今为止,余氏依然是小溪边的主要大姓。他们令人骄傲的先祖余玠官至南宋资政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曾为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力挽危局,后被奸佞所害而服毒自杀。

  衢州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国庆,多年来潜心关注余玠文化民间信仰。此次他专门组织5名会员前来采风,“《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入的惟一衢州名人就是余玠,所以讲好余玠故事将是开化的一张‘金名片’。”

  得知村头镇准备建设余玠文化主题公园,刘国庆建议,应当围绕余玠的军事、文学成就等做好陈列设计,“纪念余玠,就要激发更多年轻人了解余玠,激励他们像余玠一样爱国爱乡。”

   让英雄回家

   “吾辈今祭先公,追随遗志。身先士卒、精忠报国、抵御外寇、爱国爱家……”祭祀台上,主祭人宣读祭文气壮河山。台下,八旬高龄的退休教师余炳松听得心潮澎湃。事实上,正是由于余炳松的执着,才让余玠文化节有了名正言顺的历史渊源。

  长期以来,关于余玠的身世,学界一直存疑。有说他生于湖北蕲春(现武穴市),有说他生于江西修水,也有说他生于浙江开化,但开化除了有若干卷余氏的宗谱,再无丁点与余玠的关联之物。

  不过,这看似悬案,却没有阻止余炳松的探索步伐。随着青灯黄卷前的日积月累,以及远赴他乡寻访余玠踪迹的考证,能让余玠回归开化的力证也渐渐充实。

  余炳松从世代流传的《萝蔓青嶂余氏宗谱》里发现了余玠之子余如孙亲自撰写的《玠公墓志》。其中写道:“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芳山……”短短18个字,让余炳松激动不已。“‘衢州开化芳山’就是如今的开化县村头镇小溪边村,连余玠的儿子都说自己的父亲是开化人。”顺藤摸瓜的余炳松后来撰写出版了《余玠籍里考析》一书,为余玠身世拨云见日,让英雄回家。

  此次余玠文化节上,余炳松又带来一个振奋的消息。小溪边村村民余仕君新发现并追购回了《祐公墓志(余玠叔父嫡系后裔余天祐的墓志)》,其中记载“在宋有樵隐制置,居邑之芳山”,再次印证了余玠的籍里确实在开化。

  改良的七夕民俗

  青龙与黄龙开道,余玠塑像的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皆有鞭炮齐鸣,笑语相迎。连续举办6年的余玠文化节,已让余玠的事迹和佳话在村里广为流传。

  村头镇文化站站长徐建华表示,小溪边村一直有过传统七夕节的民俗。余玠身世谜团解开后,当地百姓改良七夕习俗,正式举办余玠文化节,更为关注余玠的信仰文化。

  对于余玠的成就,最著名的当属修筑钓鱼城。一个仅有2.5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城,挡住了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长达36年,蒙古大汗蒙哥也因此丧命城下,南宋王朝的灭亡由此得以延迟,蒙古军队锐利攻势由此得以削弱。

  有专家认为,中国人自古有英雄爱国者的信仰崇拜,这些英雄被人们永恒怀念,甚至并封为神灵,受到人们的崇拜。信仰岳飞如此,信仰文天祥如此,信仰余玠也如此。村头镇党委书记陆永和表示,该镇将努力建设好余玠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传承爱国者的力量,以此打造全域旅游的精品项目。

  中国人自古有英雄爱国者的信仰崇拜,图为主祭人在宣读祭文。

 小溪边村百姓至今坚守着对余玠的信仰文化。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