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9.19 来源:超级管理员
黄良木
由南丰傩舞延伸的常山《洗马舞》。 罗文富摄
迁徙常山的缘由
江西南丰人移民常山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
康熙二年,知县曹希濂称“常邑荒残,民人逃散,按户口半属空图”;康熙四年(1665),衢州知府雷经在《历勘情形详文》中也称:“常邑流亡日众,户口日诎,不得已以现丁赔纳逃亡,如此,民安得不尽逃?田安得不尽荒哉!”据历史资料统计:常山历经元、明、清600多年历史,人口增加仅为3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安徽、福建、江西等移民,客观上为江西的南丰移民迁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94版江西《南丰县志》有记载:“洪武三年,南丰遭战乱天灾,县民始迁徙外流,常山居多。”又称:“明清数百年间,南丰县不少农民迭遭战乱和天灾迁徙外流江西玉山、浙江常山、江山等地,南丰后裔在以上三县计3662户,16791人,148个自然村。”
据1990版《常山县志》明确记载:“我县地处浙西边境,与江西紧密相连,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有来自江西等大量移民。全县1522个自然村,其中说江西南丰话的有526个村,占34、56%。”可见,如今“南丰人说南丰话在常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说法,并不为过。
定居常山以何为生
常山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地貌,纵深连绵的怀玉山脉和千里冈山脉为移民带来了暂时的慰藉和发展空间。种麻是江西南丰籍移民的传统,也是在常山山区发展求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雍正二年《常山县志》卷1《舆地》中有《麻山小序》一文,说“间读江山县志,武陵江公岌岌乎有反客为主之惧”,可见惧怕植麻之江西移民反客为主,在雍正年间已成为土著之共识。“他方流寓,以种麻为生,土人嗜其微利,立券招租,聚散不常,不可不防其渐”,这一切似乎都可证明江西遗民人口之众多。
开荒种植其他农作物也成为了南丰移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史栽:“常山最贫,由孔道送迎,农皆为夫,肩背作田,而足作犁,田之荒芜,坐是故也”。根据现代医学调查,血吸虫病流行也是造成了常山长期萧条、人口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江西移民正是填补了常山生产生活之人口的不足,迁徙之后与当地的居民一道大力投身于开发种植业之中。万历《衢州府志》在论及常山县当时的情形时说:“流民群来开垦,得利旋去”,闽籍流民开始并未定居,每年秋后,他们中的半数要回原籍,只是“三藩之乱”战争结束后,江西、福建移民才渐渐定居下来。
融入生活传承文化
千百年来,南丰籍移民入居常山,与当地居民通婚通商,和谐相处,不仅融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传承了祖上遗存的优秀文化。
南丰的蜜桔为我国柑桔的优良品种之一。在南丰移民常山的历史长河中,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抚州陪嫁”的传说:每当南丰的女子嫁到常山时,都要将当地种植的“抚州”(柑桔品种)作为陪嫁之物。喜庆之日,婆家就会将“抚州”果树栽种到菜园里。由于南丰方言的缘故,“抚州”与“胡柚”同音,落实到文字上就是“胡柚”了。 南丰的傩舞自汉代就有记载,是一种驱疫鬼的祭祀性舞蹈,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自南丰移民常山之后,傩舞也在常山的大地上发扬光大。民间流传的各种社戏活动,如“竹马舞”就是傩舞的延伸。尤其是南丰移民至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的“钢叉舞”早已名闻遐迩。此外,入选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洗马舞”、輶辂拳、传统榨油技艺、喝彩歌谣等都有江西南丰人传统的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