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11.24 来源:超级管理员
特约撰稿人 刘爱国 图/文
原常山横街西侧中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常山老城区,有段百来米长的繁华老街。它南连小东门和大街路,北接大东门和牌楼底,因横亘在南北两街之间,被称之为“横街”。
横街地处常山老城的中心,可以说是常山商业、人气的集聚中心。民国以前,常山依托良好的水系交通,成为浙西一处商贸集散地。在过去高高的城墙及护城河内,老城有两直两横(县前大街至小东门、孔家坞至大东门、里仁坊、前坊街、市心、北门街)多条主街,而横街则是全城最为繁华的街区,这里几乎囊括了老城所有的商贸门店,不论是日用百货,还是食品餐饮;不论是大众娱乐,还是服务修补。南北杂货、糖烟酒菜,林林总总各类商铺都集聚在这里,由于横街地处县城中心,南来北往都得经过这里,街区内还有四通八达的上水弄、上水弄,商铺门店后又是居民住屋,因而这条街更显人气旺盛,每到墟日节假,赶墟逛街的人流如潮,整条街道人头攒动,几乎被堵得严严实实。
横街南北两端是“菜市”和“戏馆”。这里原本已是商铺林立,而早“菜市”晚“戏馆”,更把这条街从清晨一直闹腾到夜晚。当天空还微微发亮时,赶早的农民已在沿街抢位摆摊,推独轮车的、挑畚箕箩担的、背筐的、提篮的,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围拢过来,一时间街头屋檐下,卖蔬菜、水产、瓜果、葱蒜的,卖木炭、柴火、米糠、鸡蛋、杂什、手工的……把横街两侧摆得满满当当,街上吆喝声四起,喧闹声不绝于耳。
到了夜晚,横街又是另一番热闹场景。那时家里照明靠灯盏,晚上外出用手电筒,夜间的老城区几乎漆黑一片。街道两边商铺大多上了“门板”,关门打烊。唯独横街商铺还在做夜市,因为这里有老城街市口,更有吸引看客的“戏馆”。过去少有都市夜生活,每当夜幕降临,一般人家都早早上床睡觉,但横街那微弱的灯光,在当时却显得十分亮堂,吸引许多不愿离去的人群,或喝茶聊天、或等候看戏、或随意玩耍,买上一包瓜子能磕一晚上,称上一毛钱炒花生,更吃得满嘴一夜香。晚昏灯光下的横街,摆着各式小摊,人们三三两两,互相扎堆,相聚一起。这里有看不尽的新鲜,听不完的故事,这里是当年老城区了解外部世界,获取各种消息的“新闻中心”。
过去进城是很稀罕的事,但进城没逛横街则枉然,小孩子们会叫着喊着赖着,非好好“西”(玩)一趟不可。横街店铺名目繁多:有纯商业的布店、碗店、鞋店、针线店、酱油店、纸坊,也有手工型的旱烟店、雨伞店、剃头店、箍桶店、篾器店、染布坊,还有服务型的药铺、诊所、浴室、典当……各式店铺都十分吸引眼球。不说让人看花眼的百货铺,也不说使人眼馋的南货店,光是走进包子铺,手捧那热腾腾、香喷喷,舍不得一口咬下去的肉包,就够你幸福一阵子,街上还有密甜的伊拉克枣、松软的麻酥糖、会响的气球、变幻的万花筒……若碰巧有耍猴的、做把戏的,就更热闹,常常是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少人沉迷其中不舍离开。
横街有着一种沧桑,有着一种浓重的历史气息。横街是质朴和谐的,那时大多夜不闭户,小门店也不上锁。入夏时节,有的摆在门外吃饭,晚上则搭起竹床纳凉,深夜人静时,横街南北透风,凉爽舒服。横街也是引领时尚的,县城最早路灯就出现在横街,最早“三合土”街路(用黄泥、石灰、砂石拌合并夯实敲打成形)也在横街,重大社会活动必游经横街,时髦配戴也要在横街率先亮相。横街的喧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时装店、美容店、淘瓷店、文具店、影剧院……一批老店新名闪亮登场,老街虽然有些破旧斑驳,但门店广告却琳琅满目,街面熙熙攘攘,十分闹腾。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横街那曾经的商业中心,曾经的繁华街区,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二零零零年因城市改造横街被拆除,成为现在定阳北路的一小段。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历史街区轮廓只留在人们记忆中。作为浙西小县城的变化,以前只有横街一处热闹,如今常山县城一片繁华。现在的常山城市布局发生了巨变,定阳路、人民路、文峰路、白马路、天马路……到处都是不夜城。横街这段街,已不像过去那样拥挤喧嚣,变得更加宽阔平坦,笔直的路面、整洁的环境、崭新的店铺、亮丽的色彩,入夜那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的街景,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常山发展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