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6.27 来源:超级管理员
穿城而过的西渠,自古就有之。
旧时的西渠称为汪边溪,源出城北讴歌岭。讴歌岭肖山岭背上那些至今仍裸露的河床,就是西渠最早的发源地,渠水就是从讴歌岭的山里边流出来的山泉水。
一泓山漳水,由北向南,穿水门,过城西,绕卧佛山脚,逶迤而下,汩汩流淌注入马金溪,成就了山城最为光风霁月的一道风景。
然而,西渠始建于何时,已经无据可考。宋用振,宋高宗南渡时始迁开化,《开阳宋氏宗谱》有“居西屏之前、西涧之上”的记载,这条记录已经成为了有关开化西渠现存最早的文字。
历史上,对于西渠的改造、扩建和修葺共有6次。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陈经正为防洪水浸袭县城,率民众对西渠进行拓宽、挖深和疏浚。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吴煌再次整修西渠,并开掘荷花池。解放后1959年,县委书记王宪恩倡导兴建龙潭大坝和西渠改造扩建。1992年,县人民政府对渠西旧街路进行拓宽和改造,埋设地下涵管,截断向西渠内排水的污水沟。1996年,又对西渠两侧的栏杆进行修葺,拦杆间每隔2米设置一个花坛,种植花草树木。改造扩建后的西渠,水流缓缓汇入南湖,全长3590米,宽6.2米。每隔百余米设置一座钢筋砼混凝土小桥,或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小桥,方便西渠两岸居民往来。西渠两岸每隔几十米建一埠头,供居民洗涤和纳凉。两岸还种植了海桐、大叶迎春等景观树种,香抛、枇杷、石榴等蔬果点缀其间,形成了一条四季葱茏的西渠绿化带。花卉草木沿着渠壁直垂而下,像门帘、像曼帐、青绿翠蔓,随风摇缀。水中卵石可现、鱼儿雀跃,水草飘忽轻摆,尽显柔美身姿。在荷花广场一段新建青石板围栏,雕刻四季花卉图案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水之情”喷泉可时时演绎“大珠小珠落玉盘”。
小桥依依
西渠上曾经木桥依依,也曾经石桥巍巍。然而遗憾的是,在古籍中却没能够找到一丝关于西渠桥梁的名字,或者碑记石刻、或者故事传说。如今,在建设国家公园的大背景下,2012年县政府再次对西渠景点实施提升工程。2013年至2014年县财政给予西渠改造工程的总投入是4100万元。西渠上的现代景观已经初具规模,增添了绿化带、城市清水平台,新增添6座西渠景观桥梁。2013年4月,还首次向社会公开征集桥名,收到包括外地友人参与的桥名征集364个。筛选出14个入围桥名,最后确定了具有体现开化人文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桥名6座。加上原来已取名的文化艺术中心前的两座桥和南湖公园的一座桥,西渠上有名的桥梁共有9座。
如果说西渠是山城的一条绿色翡翠项链,那么连接西渠两岸的一座座古桥,就是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如今古桥已经拥有了一个个好听且寓意美好的名字:玉笏桥、凤翥桥、揽湖桥、曲归桥、绾溪桥、银盘桥、金锭桥、相坞桥、天香桥……西渠古桥承载的不仅是山城的一段风雨历史,更是一段文化旅程。它承接过先民的足履,凝结着先辈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西渠古桥的本义是便利通行,但它一旦架起来,就如同依依杨柳、小桥流水一样,在山城中衍生出一股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韵味来,为山城平添一番独特的风光景致。婉约的西渠古桥高悬低卧,古朴典雅,拱起在清流上,隐现于烟波里,起伏间流动着飞花泽雾的灵气,朦胧中透逸出水墨丹青的容颜……
500多年前,一位在明昌乐府担任知县的开化藉官员徐庆云回乡,在西渠旁留下了“谁凿灵源窍,中流水一湾,风清时戛玉,月净水拖蓝。曲折归吴海,纡徐傍佛山。千门滋秀发,终古自潺缓”的赞美西渠的诗句。清·乾隆年间,开邑庠生程益山,漫步西渠,因喜欢而赋七律一首:“西渠流水自盈盈,为有源头色更清。似带一条穿碧洞,如环九曲绕青城。洗心如觉文章透,涤浴应知政治明。左右旋来多妙趣,源泉混混最怡情”。还有一位叫方亮汝的先贤,在清·雍正《开化县志·西渠环带》“图卷”上写下了这样生动传神又蕴含生活场景的诗句:“南去北来,户户门前活水。穿城出郭,家家篱下清泉。稚子敲针携竹竿而垂钓,小鬟抱杵傍砧石以捣衣。王右军之流觞可以行矣,羊叔子之绶带庶几似之……。” 西渠,碧玉般的流水,是山城开化一道特有的人文风景线。西渠,柔美的身影和着一声接一声的捣杵声及两岸的人家,是山城一幅现代版的“小桥流水人家”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