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副刊走进最闰衢州34.廿八都行纪

发布时间: 2016.04.07   来源:超级管理员

史佳林

  作者简介

  史佳林

  新民晚报副刊部编辑。

  衢州仙霞岭,乃三省通衢之要道。要道必争,自古多事。仙霞雄关之下,多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不过,你来我往带来的不只有纷扰争斗,历史更看重的,是不同文化互通有无之后如何创造辉煌。仙霞岭下的古镇廿八都,就是这样一个见证人。

  今日从周缘地理来看,很难想象廿八都一度是重兵驻守的军事要地,但按旧时地理来说,此地卧群山之中,四关之内,枫溪之畔,正是驻兵良地。

  从公元1071年北宋设都起,它见证了宋元之交及明清之交的两次大干戈,亦目睹过太平军、北伐军、工农红军、抗日将士、解放部队的来往身姿。不过这一切,如今留下的印记唯有浙闽枫岭营总府。这座在原址上重建的武官府,位于一座十多米的小丘之上,居高临下,令人可依稀想见当初清兵入驻之时小镇由骚动至平和的过程。也正是在清代,廿八都由军事要地,转身为移民汇聚的繁华小镇。

  一切人物汇通之地,首先而来的问题是语言。廿八都有个绰号:“百姓古镇,方言王国。”据说,这小小几千人口的镇中,就有姓氏142,方言13种,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少见。人们如何交流?据导游介绍,他们之间通行“廿八都官话”。可以想象,这种语言是由北方驻军带来的强势语言为主体,糅合各种方言,混杂而成。公共交流用“普通话”,私人生活用家乡话,“南腔北调”,自有风味。

  而“要道经济”的繁荣更实实在在的遗存,便是极具特色的建筑。这里的民居多为富商宅院,融浙式、徽式、赣式、闽北客家风格一体,且成片保存完好,是历史上多元文化交汇的珍贵证物。走进小镇的石板路,会有种“一线天”的感觉:两侧都是高大的四合院灰墙,上端马头墙错出,飞檐高挑。最令人瞩目的是门楼。门楼多为楼阁式,有点像旧式婚礼中新娘的头饰——隆重,端庄,琳琅。仰面,有种豪门威视的压迫感;细看,那些精致的木雕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历经时间的冲刷,不少门楼颜色已加深发黑,与灰白的墙面相衬,显出当日主人欲表达的态度:低调中的奢华。

  有意思的是,这里还有偏欧式风格的建筑——秉书洋货。主人姜秉书是大洋油商,因此宅院也带上了外国风味。可以想见,晚清民国之时,此地又不仅是四方杂处,更是中西互通了。与之相对应的,我在一处民居紧闭的木板门外发现一副对联,从内容与书写判断,主人应是一个基督教教徒,可算是古镇文化至今仍保留多样性的一个饶有兴味的插曲。

  这样的对比还有呢。文昌宫外观宏伟,天花板上绘有许多精美彩图,内容多为旧时以读书进取的掌故,而此宫建立之时已是科举废除之后的1909年,恰仿佛在为旧文化留下那最后的吉光片羽;另一幢小楼却令人颇感阴森:那是戴笠的“军统女特务训练班”所在。暗黢黢的女特工宿舍,仿佛又在诉说着现代女性在历史旋涡中的曲折道路……

  走累了,在一座桥边的廊道里静静坐了会儿,看桥下流水,看远处一个中年女子在河里洗衣服。早春时节,鸟啼婉转,远处山顶,雾霭缭绕。

  大风大浪已过,辉煌喧嚣亦逝,如今的平静,是一种不再张扬深藏不露的浓厚底蕴。与一般的江南古镇比起来,廿八都有一份独特的驳杂的美。这份美,是多元文化的美,是历史积淀的美,是静候有缘人的美。这份美,值得看。 (原载《新民晚报》2015年5月10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