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3.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张蓓
生长于开化国家公园的龙顶茶。
冲泡完成的龙顶茶清香隐隐。
又将到每年的春季采茶期。在钱塘江的源头,国家公园开化,龙顶便是尽得神韵的山水宠儿。它的曼妙风采,吸引着无数人探寻的足迹和目光。
开化境内山险林茂,云雾缭绕,水源丰沛。“晴日遍地雾,阴时满云山”。绝佳的山水风光、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白云深处那一丛丛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美的孤芳——开化龙顶茶。
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明前的龙顶,娇嫩翠绿,得之不易;雨后的龙顶,茶芽稍长,清丽优雅,却不失茶之本色;立夏之前的龙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香高鲜爽,滋味醇和,叶底成朵;秋龙顶,则细眉一勾,山谷幽兰,若水中芭蕾。
每一盏冲泡而成的龙顶茶,或风雅、或清澈,或随和、或高贵,清香隐隐,香韵袅袅,云一样飘逸,雾一样曼妙,恰似美人……
明崇祯《开化县志》有“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和“上贡芽茶四斤”的记载。彼时,每年清明时期,开化茶叶快马飞舟进京岁贡。清光绪《开化县志》有“名茶朝贡黄绢袋袱旗号篓,专人专程献送”的记载。自道光以降,开化一直是绿茶的主要产区,所产茶叶素以“味精”角色拼配在大宗茶叶中,使大宗茶叶更提香气,更上档次。也生产小量名为“白毛尖”的名茶,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开化县志稿》记载:“茶四乡多产之,西北乡产者佳,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茶,俗名‘白毛尖’。”
开化是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区,东北邻“遂绿”茶区、北靠“屯绿”茶区、西接“婺绿”茶区,自古就是产茶的好地方。陆羽说“阳崖阴林”出好茶。开邑就是出好茶的“阳崖阴林”之地,这里四周峰峦环列,地貌四周高、中间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因此茶树所要求的漫射光极其丰富。著名茶文化专家王旭烽称:开化龙顶茶好,是“山中老衲”!
关于龙顶茶的由来,开化民间流传着两个美丽的传说。
一曰龙顶潭。话说开山佛祖云游到开化齐溪的大龙山看见山顶有潭,泉水汨汨,清澈见底,十分喜爱。他伸手拨开潭底青石,一条青龙跃出水面飞腾而去。青龙得救为求报恩,从此潭水大旱不干,灌溉山下良田。润泽周边山林,此潭得名“龙顶潭”。开山佛祖沿潭周围栽满茶树,用山中沃土培育,以龙潭清水浇灌,晴日早晚遍地雾,阴雨整天满山云,茶树沉浸在云雾中,漫山野花熏染,造就了龙顶茶天生丽质的佳茗品格。
一曰龙顶茶。相传,当年朱元璋率兵在鄱阳湖和陈友谅大战之后,由赣皖入浙,途经大龙山时,人马疲乏,此时一老农端上一碗刚澈好的新茶,朱元璋喝了之后,顿觉满口生香,神清气爽,精神振奋。遂问老农是哪里产的茶?老农回答:就产在大龙山上“龙顶潭”边。朱元璋异常高兴地对老农说:这茶长在大龙山上龙顶潭边,就叫“龙顶茶”吧!可见,“龙顶茶”传说是出自明朝开国皇帝之金口。
选一个风清云谈的日子,一个人静心地泡一壶龙顶,一个人静静地品。茶杯在手中婉转之际,独享一刻宁静的时光,偷得浮生半日闲,那是一份内心并不孤独的美学。
——绛紫色的茶壶,轻轻地在手上摇一摇,汤水倒入瓷杯,银白的瓷杯已经温暖。
——将那色泽褐绿、身上附着白毫茸茸的精灵放置杯底,沸水慢慢冲进去,它在杯中跌宕起伏,继而缓缓舒展开来,成形后载沉载浮,一芽一芽犹如过江之鲫直插杯底,渐渐地,杯底就聚满了朵朵嫩绿。
——茶汤轻轻地倒进小巧的白瓷杯,送至鼻尖静心屏息细闻,幽兰清香之气缓缓而来,袅袅不绝,那幽香持久高雅,汤色杏绿成韵。
——边饮茶,边欣赏杯中即景,看它们翘首含苞玉立,恰似群峰叠翠栩栩如生,又如佳人成群隐隐燕语。 终于,忍不住一声长叹脱口而出:“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