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文/图徐聪琳
推荐理由
衢州书院位于衢州市区小西门38号。考《上街吴氏宗谱》,此书院原名“修文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衢州郡守杨廷望曾聘雍正举人吴士纪为修文书院主讲。1993年,衢州书院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28日,衢州书院经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现为文人放牧诗酒、遥吟俯畅的三衢文化“窗口”。
时光在市区小西门与五圣街的交叉口慢下来。绿意掩映下的白墙黛瓦,静静地看着人们走过路过。它像一个襁褓,明明在喧闹的街边,却环绕出一方万象皆深的梦境。在历史长河中,衢州众多书院始终保持着瘦影茕独的清高。然而,“衢州书院”“三衢书院”“修文书院”都指向了这一方天地。
站在书院大门口,两旁的石块错落有致。斑驳的石门框上,悬挂着木质匾额,上书“衢州书院”。攀上院墙的藤蔓又越过门檐,在微风撩动下,荡漾出曼妙的风情。左侧墙壁上嵌着一块青石牌,上面的字迹随着时间的漂泊愈显苍老。书院的结构并不复杂,座北朝南,平面呈纵长方形,三进二明堂。其梁架结构,前厅采用七檩硬山前后廊式,后厅为硬山八檩前后廊式。梁柱间使用了悬柱法,这在我市其它古建筑中并不多见,这种柱又称垂花柱,既腾出了更多空间,亦增加美学感觉。
此外,书院的木雕纹饰未采用清代常用的人物、仙道素材,而以生动活泼的百鸟朝凤、百花迎春为纹饰,特别符合书院的蔚然文气。
1993年,衢州市政府公布此处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的一天,我市艺术家江渭东偶然路过此地。只一眼,他就被这座孤寂的书院摄住了心魂。江渭东取得衢州书院的使用权后,又在汪贤林、程明康等好友的帮助下,完成了书院内部陈设布置。一晃十余载,清幽的书院里,一切皆被安排得自然妥帖,充满了东方的禅意、自然的诗意。
“江渭东老师想在这里打造出城市的‘凉亭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身为书院“总管”的叶尤佳,如书院一般沉静、美丽。她关注着书院内部的防火措施、书院梁架等木构件有无霉烂、大堂的高爽幽容与梅花的搭配……
“老房子是需要保护,我们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点缀着书院。”前后厅之间原本就有一方天井,2009年,在江渭东的设计下,天井铺上了玻璃,成了一扇“天窗”,既不影响采光,又能挡尘遮雨。天井左右两厢主要用于举办各类艺术展览,这也是书院的另一重身份——一个不局限于衢州的大型艺术交流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平、中国美院教授何加林等都在衢州书院举办过个人书画展。书院也成为这些文人墨客在衢州的“驻点”,他们带着学生、朋友来到衢州时,都会造访书院。去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书院为“衢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叶尤佳介绍,来到书院的毕业生主要学习布展,也有单纯喜爱书院氛围,还有找上门来“实习”的。“前厅热闹的时候都是人,高谈阔论,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聊的人尽兴,听的人也觉得有意思。”叶尤佳觉得,这样的“吵闹”也是书院的一大魅力。
狭窄的走廊尽头,别有洞天。木案长椅、盆栽芭蕉、水缸石槽……看似不经意的摆放,却处处透着闲情逸致。小院名为“乾园”,当真内有乾坤。坐在藤椅上,放松全身,耳边偶尔有风吹鸟鸣,好像能发呆到天老地荒。这样的沉静,又是书院能给人的另一种感受。
“十多年的积累,就是为了能结交知己。”叶尤佳笑道,书院有时连门都不锁,然而谁也无法预料,哪个有缘人会入书院大门,领略其曼妙天地。
所谓“平生知心者,屈指有几人?”有形的书院化作衢州学者文人心中无形的凉亭。在这里,个人的见闻经历得到分享交流,思想碰撞出瑰丽的火花。一座书院的存在,“吐纳”着衢州文脉的昌兴。
“乾园”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