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文/叶新图/汪加干
每当行走在五圣街上时,往日的记忆就会从脑海里跳出来。
现在的五圣街,原是一条小弄堂,叫“五圣巷”,南北向,长170多米,宽约3米,中间铺的是青石板,两边是鹅卵石,因弄堂里有一座五圣庙而得名。
旧时,五圣巷是一条城里人和农户混住的弄堂。弄堂的北头有一家农户,主人是个老妇人,大家都叫她“荣华奶奶”,个子不高,很有福态。但她闲不住,养了很多猪,每到傍晚就挑着两个水桶,挨家挨户地收集泔水。到了过年杀猪时,又挨家挨户地送猪肉。弄堂里还有一家农户,丈夫早年去世,妻子养3个子女,后来大儿子去了部队,女儿去了南京工作,小儿子考上了浙江大学,成为弄堂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五圣巷的城里人,谋生手段五花八门。有“老吴根爷爷”的水晶饺、水晶包,咬一口满嘴油香;有“方家倪”的焙糕、米豆腐,想吃夜宵就直奔他家去;有“绍兴大妈”的油酥豆、五香豆,是早上配稀饭的绝好小菜。
有一天,五圣巷排满了平板车,颇为壮观,上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毛竹:水竹、紫竹、花竹……原来这是手艺人老孙头加工竹制品的原料。老孙头是下路人(衢州人习惯把杭州方向的人称“下路人”,南昌方向的人称“上路人”),专门加工京胡杆、能伸能缩的钓鱼竿,还有印花竹筷、潮烟筒(音)等,行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我们小孩闲着没事就帮老孙头拉风箱,老孙头常给大家吃点心,如肉包子、糖果之类。
在五圣巷,有几家值得一提的单位:巷北头原有一块空地,据说是当年被日本鬼子炸成的。后来居委会把它辟成绿地,再后来造了农具厂,半夜三更能听见炼铁炉的轰鸣声,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巷南头有一座漂亮的疗养院,一色青砖小洋房,连围墙也是用青砖砌成的。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巷里有一家住户发生“火灾”,满庭院烟雾弥漫,哭的喊的,搬东西的,找电话报火警的,大家一片手忙脚乱。突然有人喊“没事了,没事了”,原来是疗养院的解放军跑过来救火了。
衢县防疫站原址也在巷子里,在大人的眼里是机关衙门,是个好单位。小孩经常溜进后院,去逗玩实验用的猴子,看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白鼠。特别是办公楼前的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枇杷树,一到5月,就成了孩童偷袭的对象。孩子们跟看门人像拉锯战,如果僵持着,看门人就扔一点长得次一些的枇杷打发孩童,而孩童不买账,结果没办法,只好大白天关着大门。当然,弄堂里有单位是件好事,逢年过节,拉横幅、扎牌楼、挂彩灯、放花炮,把弄堂搞得热热闹闹的。不用说,小孩们有多高兴了。
岁月如梭。往日的琐事,随着时代的步伐,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昔日的五圣巷,如今已成了五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