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9.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生态浮岛治内河。杨靖 吴仁华 摄
治水先锋在行动 王飞 摄
晨雾泛舟 陈宏伟 摄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是天地自然鸣佩;开化长虹乡西坑自然村,清清的山涧溪流中,成群的野生石斑鱼轻灵地游动;龙游县塔石镇塘里村,有着两个清澈透明的“亮眼睛”……这些都是衢州的水之美景。衢州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傍水而居,依水而存。
大禹治水十三年,为民造福无数。衢州有好水,除了源自于这里悠久的治水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水文化资源以外,也离不开现代大禹。回首衢州现代治水故事,当然不乏浓墨重彩之笔——
衢州:现代大禹的治水故事
记者 罗东哲 胡宗仁 通讯员 张水祥 丰云丽
谢高华与“乌引”工程
1985年,出生于衢江区横路乡的谢高华调回衢州,任衢州市常务副市长。“一有省领导来,我就提‘乌引’工程。”谢高华说。
1988年7月,时任副省长许行贯召集了省和金衢两市等有关负责人在衢州开会,专门研究乌溪江引水工程建设问题,要求工程应尽快上马。1988年9月,省水利厅又在杭州召开了乌溪江引水工程项目论证会,会后,省委、省政府决定批准“乌引”工程上马。
1988年12月,衢州市委和市政府决定成立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总指挥部,谢高华兼任总指挥。1989年春,乌溪江引水工程灌区的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工程指挥部。
1989年6月,经过对渠首工程的招标、投标之后,“乌引”工程于8月8日举行开工典礼。衢州人民梦寐以求的水利工程,终于动工兴建了。
“乌引”工程是在黄坛口水库拦江筑坝,通过83公里渠道,横跨衢州、金华2市5县。其中,衢州段53公里渠道。这项工程建设异常艰巨,又是“民办公助”性质的项目,资金难筹措,政策处理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1990年6月24日,许行贯又一次视察工程。“当时,我也表态,衢州人民要背水一战,勒紧裤带,誓将‘乌引’工程建成。”谢高华说,衢州人民历来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办水利的光荣传统。在建设铜山源水库时,就广为流传一句豪言壮语;“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广大人民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住草棚,吃瓜菜,硬着腰板,用锄头和手推车,完成了水库建设任务。对此,衢州市提出建设“乌引”工程的16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之后,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衢州出台了33条具体政策;并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了多次的大会战;遇到资金问题,全市上下捐资、集资,为工程建设无私奉献——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计其数。当时,谢高华和大家一起,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都想着工程建设,办公设施简陋,工作条件艰苦,吃住都在工地。
1994年8月4日,是衢州人民难以忘怀的喜庆日子。历时5年,总投资3亿多元的乌溪江引水工程衢州段胜利实现全线通水,清澈的江水欢腾地涌入衢州南部久旱龟裂的土地,并开始向金华地区流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奇迹!”谢高华说,“乌引”工程彻底解决了衢南干旱缺水的历史问题,白居易描述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悲惨民情不复出现。
“乌引”工程壮观的建设场景,恢宏的通水场面,难忘的又何止是谢高华一人。作为衢州建市以来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者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乌引精神,在三衢大地描绘出一幅史无前例的宏伟画卷。其留下的精神财富——“乌引”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全市人民拚博奋进。
“五水共治”之贺田模式
在蓝蓝的天空下,有一片竹海;在那片莽莽的竹海里,有一道山弯;在那道高高的山弯下,有一个名叫“贺田”的村庄;在那个恬恬的山村旁,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环境优美、乡风淳朴,近年来因为治水形成了著名的“贺田模式”。
说到治水,村里人都说是因为“这水的源头好,用水的规矩也好”。然而,这些村规民约,定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村民介绍,在贺田村,垃圾必须分类定点堆放并及时外运,露天粪坑的彻底消灭,家禽家畜还有犬类的有效控养,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化肥农药以及农膜的科学利用并尽量少用……
“治理水污染,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村支书劳光荣相告,贺田村“治水”,就是先从垃圾抓起,实施“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劳光荣从1993年开始,担任贺田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垃圾分好类,装进黑、黄两种颜色的垃圾袋,袋上印有编号。“有了它,垃圾就像办了身份证,不仅可追溯,还可再利用。”保洁员劳连鱼说,每天早上8点,村民们都会将自家的垃圾送到门口的集中点。有机垃圾还山还田,可回收垃圾组织清卖,建筑垃圾集中堆放,有害垃圾定点投放。
“坐不住”的劳光荣,即使在春节里也没闲着,他发现山上挖出的竹笋口味大不如前了,竹子的材质也一年比一年差。细心的他马上找到了原因,是村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除草剂的缘故。“全村的自来水都来自竹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要是竹山被污染了,全村人的用水安全就岌岌可危了。”劳光荣说,今年最大的计划就是治理竹山,劝导村民减少使用有害的化肥、农药。
劳光荣介绍,贺田村的治水保洁模式,成本低、易推广,现已在衢州农村普及:“我们也没有放松,在今年的‘村晚’中,我们就加入了‘五水共治’元素,用晚会聚拢村民,鼓励广大村民参与到共建生态家园中来。”劳光荣说,要治水首先就要从小处抓,多用土办法,这样接地气,也合农民习惯,好操作,有实效。要让小河清大河洁,最终靠“小的土的”带来美!
共建碧水蓝天,全民投身治水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就好比五个手指头,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和当年大禹治洪水不同,如今“五水共治”追求着更高、更美好的目标。所以在政府主抓的基础上,我市也发动了广大群众,实现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
在养猪大乡柯城区万田乡,此前生猪养殖造成水污染严重。该乡便发动村民展开了“猪棚”换“菜棚”的产业转型试点工作,给予拆“猪棚”、建“菜棚”的农户一定的生态补偿金,以土地流转、合作社建基地、大户联散户等运作模式操作。
森林与治水密不可分,山青才有水秀,青山方有绿水,治林就是治水。今年,衢江区抢抓春季植树造林黄金季,全区动员义务植树,积极推进平原绿化,将“植树治水”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助力“五水共治”,建设“秀美衢江”。
在常山县招贤镇,今年以来,常山县招贤镇妇联积极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开展爱水、治水、护水行动,唱响“五水共治”“三重奏”,增强广大妇女和家庭构建生态家园的责任意识,营造人人参与“五水共治”的良好氛围,为打造“美丽东大门”贡献巾帼力量。
6月初,柯城区府山街道每一位社区“河长”都收到了这样的地图,地图以卡通俏皮的画风,绘制出了街道辖区内4条河流、4个池塘的走向和位置,还印上了街道“五水共治”办公室的电话,让社区“河长”们能够更直观地宣传“五水共治”。费家塘原本是个死水塘,塘水又黑又臭,今年年初,引入南湖活水后,塘水得到了明显改善。“我家就住在费家塘边,以前脏的时候真的是窗户都不敢打开。”居民余樟松边看地图边说,“从这个地图上看,费家塘原来影响了周围那么一大片,我以后不仅自己要做到不向塘里扔垃圾,还要劝导好别人,不准往塘里扔垃圾。”
……
2014年,“水”,已经成为关系衢城百姓生产生活安全的年度关键词。在2014年度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治水也被列为新一年的头等大事,全力攻坚治水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五水共治”成为倒逼转型发展的重点民生工程。“全民治水”,衢州走出了一条特色治水路。
今夏到衢州亲水游
记者了解到,衢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休闲区试点市,既治污更造景。在治水同时,衢州市努力挖掘乡村旅游,每个村形成一口清水塘、一个活水源、一片生态林、一个景观。按照国家3A级以上景区标准,整乡整村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片区创建。如柯城区庙源溪、石梁溪流域建成“两条特色风情带+30个特色村+5个精品村”集休闲、旅游、健身、养老等为一体的“慢生活”体验区。
随着衢州“五水共治”的实施和推进,衢州水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治理、保护和利用,以“水”为品牌的衢州亲水旅游正逐步走进大众。目前,我市还推出了“今夏到衢州亲水游”系列活动。“今夏到衢州亲水游”活动规划安排了30条亲水旅游线路,分为游水、亲水、戏水三个系列,还有漂流、垂钓、赛龙舟等运动休闲项目。启动仪式上,省、市领导为治水志愿者授旗,并与当地群众一起进行洁水鱼苗增殖放流。全国游泳冠军楼俊毅更是与200余名来自各地的游泳运动员、爱好者涌入水中畅游,并纷纷点赞源头清水。据了解,除推出30条亲水旅游线路外,我市还将相继开展万人畅游浙江源、主题摄影比赛、中华旅游名博衢州行等系列活动。
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水密切相关,四大水系孕育了古代四大文明,“水文化”更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回顾今日特刊,衢州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不绝。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它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构建“人水和谐”的水文化,是我们当前水利建设的重点所在;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河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