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人口总量、分布与自然变动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 2014.07.0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发展报告之一
 
      人口总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人口总和,一般以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为依据。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的人口分布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人口自然变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出生与死亡,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总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质量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迁徙、医疗社保的改善,晚婚晚育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市人口总量在缓慢减少的同时,构成变化特征明显,人口大量流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人口密度微降,育龄妇女数、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水平。
      一、人口总量情况
      1、全市常住人口减速放缓。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 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212.27万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12.93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0.66万人,下降0.31%,年平均减速为0.03%。我市常住人口虽然仍呈现下降趋势,但减速明显放缓,与上一轮十年降幅比,收窄5.48个百分点。我市常住人口数占全省的比重为3.9%,位列全省第八位。
      2、总户数增加,家庭户规模缩小。全市常住人口总户数为78.59万户,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长10.16%。;其中,家庭户76.75万户,比五普增长8.94%;集体户为1.84万户,比五普时增长106.7%。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数(即家庭户规模)2.59人,比五普时减少0.33人。
     二、城乡分布情况
      1、我市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68万人,城镇化率44.13%,比五普时上升了14.56个百分点。在五普到六普的十年中,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本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衢州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城区镇区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1%,提高幅度列全省各市第四位,比2009年提高3.01个百分点,列全省各市第六位,十年间衢州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2、我市城镇化率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靠后位置。全国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9.68%,比五普上升13.46个百分点,而浙江省为61.62%,比五普上升12.95个百分点。在全省十一个市中,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的是杭州市,达到60%以上的有三个市(宁波市、温州市和舟山市),达50%以上是金华市、绍兴市、台州市、嘉兴市和湖州市五个市,丽水和衢州两个市城镇化率在50%以下,衢州列全省最低。
       3、市内区域分布比较,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从各县(市、区)看,城镇化水平最高发展最快的是柯城区,城镇化率达69.33%,比五普上升21.99个百分点;衢江区29.48%,上升10.40个百分点;常山县37.73%,上升16个百分点;开化县37.96%,上升14.47个百分点;龙游县35.79%,上升13.6个百分点,江山市42.82%,上升1.85个百分点。
       三、地区分布情况
       1、常住人口总量江山最多,增长柯城最快。我市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分布不均匀,呈现东部、南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的现象。从总量上看,常住人口位于前三位的县(市、区)分别是:江山市、柯城区和龙游县,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22.0%、21.9%和17.1%。常住人口最少的是常山县,占比11.4%。从动态上看,柯城区集聚最快,常住人口比2000年五普时增长18.71%,其他五个县(市、区)均为负增长(见表一)。
    
      2、平均人口密度微降。在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全市人口密度略微下降,且各县(市、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2010年全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40人,比2000年减少1 人。从各县(市、区)情况看,柯城区和龙游县的人口密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766人和317人,衢江区、江山市、开化县、常山县的人口密度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195人、233人、110人和220人。柯城区和衢江区作为我市两个直辖区域,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柯城区是我市人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区域;而衢江区主要为工业园区,多数民众工作之后又回主城区居住,因而造成两区差异巨大。开化县是我市最大的人口流出地,土地面积为各县区之首,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最小。
      四、生育水平
     生育水平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出生后有生命标志的婴儿总数与育龄妇女(指15至49周岁的女性人口)总数相比达到的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的生育水平维持稳定适度的较低生育水平。受大量人口外出的影响,我市育龄妇女总量减少。一般生育率、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育龄妇女峰值生育年龄后移,一孩率有所下降,二孩率和多孩率有所上升。
      1、育龄妇女人数减少。2010年全市育龄妇女总数已达52.98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5.53万人,年均减速0.99%,高于总人口0.99%的减少速度。育龄妇女人数占女性常住人口比重为50.9%,比2000年降低6.62个百分点。其中,生育旺盛期(20-29岁)的育龄妇女10.25万人,比2000年减少4.31万人,占育龄妇女比重下降5.53个百分点(见表二)。
       
       2、出生人口明显减少。全市出生人口由0岁现有人口、外出本市不到半年的0岁人口和0岁死亡人口构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从2009年11月1日零时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出生人口数为20141人,与五普相比减少7398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出生人口数分别为10563人和9578人,分别比五普减少3858人和3547人。出生人口的减少是多年来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侧面反映了我市人口控制的成果。从各县(市、区)情况看,出生人口数最多的是江山市,有新生人口4673人;其次是柯城区3685人(见表三)。总体来看,常住人口多的地区,出生人口较多。
     
       3、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生育峰值年龄后移。根据长表汇总显示:2010年我市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指普查年度出生数与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为28.17‰,比“五普”下降12.09个千分点。影响生育率水平的指标有各年龄段育龄妇女生育率水平和各年龄组妇女人数。从两次普查时期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看,与“五普”相比,20-24、25-29岁和30-34岁年龄组妇女人数相对减少,占比分别下降1.88、4.64和4.84个百分点;从不同年龄段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看,两次人口普查的峰值生育率出现的时期以及取值都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六普”时期峰值生育率出现在25-29岁,达97.03‰,低于五普16.36个千分点;而2000年“五普”时期峰值生育率出现在20-24岁,达151.41‰,高于2010年“六普”时期58.72个千分点。其余年龄段生育率水平均比“五普”时略有提升,15-1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及45-49岁年龄组生育率分别比“五普”时提升2.34、7.75、10.73、3.13及0.3个千分点(见表四)。
    
      4、一孩率有所下降,二孩和多孩率有所上升。2011年我市有生育的15-49岁育龄妇女中,生育一孩的比例为63.56%,比“五普”下降12.82%;生育二孩的比例为34.23%,比“五普”上升11.88%;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比例为2.21%,比“五普”上升0.94%。主要原因是我市有不少来自江西、贵州、云南、安徽等外省育龄妇女人口嫁入本地,对我市生育孩次构成造成一定影响。
      五、死亡水平
      1、低龄死亡人口减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2009年11月1日零时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死亡人口数为15489人,其中男性人口为9079人,女性为6410人。0岁死亡人口数为106人,比五普时减少212人。1-14岁死亡人口为143人,比五普时减少120人。0-14岁死亡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0.12‰,比五普时降低了0.15个千分点。医疗水平的提高,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等因素使得新生儿死亡率下降。
      2、老龄人口更长寿。根据六普数据显示,60岁以上死亡人口为12183人,比五普增加1466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7‰,比五普下降0.7个千分点。尽管在绝对数方面,六普的老龄死亡人口比五普有所增加,但从相对数可以看出我市老龄死亡人口减少,人口寿命更长。
      3、地区间死亡率较均匀。从各县(市、区)情况看,死亡人口数最多的是江山市,死亡人口为3870人;其次是龙游县2797人,衢江区2708人,开化县2241人,柯城区1975人,常山县1898人。
      60岁以上死亡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最小的是柯城区,为3.4‰;其次是常山县6.1‰,龙游县6.2‰,衢江区6.2‰,江山市6.5‰,开化县7.1‰。
       六、自然增长情况
       我市人口自然增长保持下行趋势。根据六普数据推算所得,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46‰,死亡率为7.27‰,自然增长率为2.19‰,比五普降低3.48个千分点。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至今,我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下行趋势(见图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