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12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13年,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仍然复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一大中心、两大战役”战略部署,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下功夫,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年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上新台阶。但年内全市经济经历高开回落企稳的曲折走势,GDP全年9.1%的经济增速来之不易,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在2013年的经济运行中更加凸显,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化解,以确保我市经济运行更加健康协调。
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根据省局统一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056.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555.9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17.5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8.2:53.1:38.7调整为7.9:52.6:39.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41676元,合6730美元,增长8.8%。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年内全市经济呈现高开→回落→企稳的运行特点。受二次危机影响,年内我市经济波动较为明显,一季度高开,GDP增长10.1%,二季度和三季度持续回落至9.7%和9.2%,至四季度趋于稳定,全年增长9.1%。其中工业的起伏对经济的影响较大,规上工业产值四个季度增幅分别为14.2%、9.7%、7.7%和8.8%。
2、2013年经济运行好于上年,总体较为平稳。与上年主要指标增幅对比,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上年,经济运行总体较为平稳。GDP高于上年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产值高4点,固定资产投资高5.4点,出口高23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高4.6点。
3、我市经济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增幅排位靠前。GDP增幅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在全省11市中列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列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列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列第4位,出口列第2位,实际利用外资列第1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列1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列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列第2位。
4、多数指标完成年度目标,少量指标未达标。与年度目标对比,多数指标完成计划任务,外贸出口和公共财政收入完成力争增长8%和9%的目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完成省定目标;GDP完成确保9%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确保16%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确保13%的目标,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未完成11%和12%的年度目标。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态势:
(一)从三次产业看,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回升。
1、农业继续回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22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上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从两大主导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来看,种植业拉动农业增长的主要支撑,畜牧业通过三改一拆主动调减产量,但随着猪价回升产值有所回升。种植业实现产值64.36亿元,增长5%,增幅回升2.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79.92万吨,增长0.3%;蔬菜产量91.62万吨,增长1.3%;茶叶产量6231吨,下降9.0%;柑桔产量64.07万吨,增长2.4%。自六月份开始生猪价格逐步回升带动牧业产值增长,全年牧业实现产值57.9亿元,增长1.2%,其中猪实现产值46.97亿元,增长0.6%。全年生猪出栏448.41万头,下降6.4%;家禽出栏2971.26万只,下降9.2%;禽蛋产量2.30万吨,减少0.4%。
2、工业回升。工业在三季度末回落企稳,进入四季度后开始回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74.87亿元,增长8.8%,比前三季度回升1.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重工业均回升,重工业实现产值1014.71亿元,增长7.4%,回升1个百分点;轻工业460.17亿元,增长12.1%,回升1.2个百分点。销售有所好转,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43.73亿元,增长9.3%,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出口交货值110.03亿元,增长5.8%,与前三季度持平。产销率97.89%,提高0.01点。从行业来看,主导行业增幅有所回升,部分占比较小行业增长较快。五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943.52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6%,增长5.9%,比前三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其中,造纸业保持快速增长,实现产值134.3亿元,增长16%;建材、机械低速增长,但增幅有所回升,分别实现产值77.77亿元、306.5亿元,分别增长4.6%和7.2%,分别回升2.3个和3.4个百分点;化工行业扭负为正,实现产值242.7亿元,同比由前三季度的下降0.3%转为增长0.3%;黑色金属冶炼增幅有所回落,实现产值182.25亿元,增长5.5%,回落1.6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较快回升。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17.5亿元,增长9%,增幅比前三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今年房地产销售较好,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强,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50.56亿元,增长16.1%,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6个百分点。金融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速,实现增加值61.53亿元,增长15%。随着国家东部公园启动建设、打造国家休闲区等旅游大开发一系列举措的推进,全市旅游业蓬勃兴旺,全年接待国内外旅客32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26亿元,分别增长30%和31.8%。
(二)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消费、出口平稳较快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72亿元,同比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速,但危机影响下企业扩张投资意愿下降,招商引资难度大,再加上四大热电项目的陆续完工,投资强度下降,年内投资增速高开低走,一季度24.3%、上半年24.7%,前三季度20.1%,全年回落至18.5%。在三大投资方向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最快,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5.52亿元,增长61.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6.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6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增长58.3%。工业投资增长乏力,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17.93亿元,增长4.6%,其中制造业投资267.49亿元,下降1.6%。有4个行业年投资额超20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6.32亿元,增长1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6.21亿元,增长16.5%;专用设备制造业21.32亿元,增长25.8%;造纸及纸制品业20.56亿元,下降28.1%。在制造业投资中也有积极因素,投资方向逐渐向轻工类、日用消费品类转移,虽然投资量不大,但增幅较快,如饮料制造业、文教体用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幅就达到20%以上,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降幅达到28%。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屋销售形势较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8.82亿元,增长17.2%,其中住宅投资70.5亿元,增长16.9%。商品房销售面积170.19万平方米,增长63.5%,其中住宅销售144.78万平方米,增长73.6%。
2、国内需求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7亿元,同比增长13.8%。2013年,全国上下严格执行中央严控三公经费,厉行节俭之风,高端餐饮业和住宿业受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经济景气度不高,部分大宗商品增速有所回落,国内消费市场相较往年有所回落。比上年的15.2%回落1.4个百分点,是唯一低于上年增速的经济指标。城乡市场中受家电下乡等惠农消费政策的到期结束,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较低,全年仅增长7.5%。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业增长13.5%;零售业增长12%;住宿业下降21.9%;餐饮业下降19.6%。主要商品零售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5.7%,日用品类增长33.5%,化妆品类增长30.8%,中西药品类增长21.3%,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下降6.0%,汽车类增长15.8%。
3、出口需求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7.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出口23.9亿美元,增长28.6%;进口13.86亿美元,增长19.4%。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699家,比上年增加83家,其中当年新启动出口业务企业157家,增加25家。全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企业292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67家,增加16家。三大主要出口市场均保持较高增速,对欧盟出口3.73亿美元,增长22.9%;对东盟出口3.2亿美元,增长36.8%;对美国出口2.58亿美元,增长20%。在主要商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增长28.3%;高新技术产品下降0.4%;化工医药产品增长5.1%;服装、纺织品增长35.8%;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增长29%。
(三)从三大收入看,政府、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企业收入改善。
1、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18.21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75亿元,增长14.7%。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66.81亿元,增长17%,其中:主体税种增值税9.01亿元,增长14.9%;营业税20.25亿元,增长15.4%;企业所得税8.32亿元,下降7.6%,个人所得税2.83亿元,下降2.2%。
2、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至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3家,同比增加43家,全年实现利税125.47亿元,增长15.4%,其中利润82.49亿元,增长13.1%。亏损企业减少,983家企业中144家亏损,亏损面为14.7%,亏损企业比前三季度减少50家,亏损面降低5.6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83元,同比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24元,增长11.3%。
(四)金融信贷、市场物价运行较为平稳。
1、金融证券运行平稳。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92.71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6.81亿元,增长16.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50.86亿元,增长16%,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12.9%和22.4%。证券交易市场有所活跃,全年证券交易量1410.09亿元,同比增长63.5%;实现佣金收入1.11亿元,增长53.2%;期末保证金余额6.8亿元,下降0.8%;托管市值87.19亿元,增长45.1%;实现利润0.6亿元,增长190%。
2、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上半年上涨2.2%,前三季度上涨2.4%,全年累计比上年增长2.6%,八大类商品七涨一平,上涨的依次为食品类上涨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8%,衣着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通讯类均上涨0.6%。烟酒及用品类与上年持平。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全市经济虽然实现平稳增长,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当前的危机影响下显得更为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结构偏重,投资结构以基建为支撑,经济增长放缓与能耗增长相背离等等结构性矛盾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重点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是经济增速放缓的主因。
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我市第三产业比重2013年为39.5%,是全省11个市中唯一低于40%的,2013年第三产业增速仍然低于工业增速,四个季度分别增长8.8%、9.1%、8.2%和9%,均低于GDP增速和工业增速。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结构基础重工比例过高使经济负重难行,也不适应当前的国内经济政策大背景。改革开放之初繁荣了日用品消费行业,新世纪以来繁荣了以路、桥、城市建设相关的重工业,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国家政策也朝着调整结构,创新驱动,提高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调整,全国性的投资节奏放缓。我市的工业主导产业与投资领域密切契合,在2013年都面临产能过剩,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危机,水泥、钢铁、化工无不产能过剩,甚至表现较好的造纸业,企业主也反映全国重复建设增多,竞争激烈,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也很严重。2013年习主席提出不再以GDP考核论英雄,国家统计局迅速出台了《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确立13个指标对各省进行评价,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浙江省也出台工作方案,根据省方案描述2014年起将对11个地市15个指标进行排序考核,15个指标均为结构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这些都是我市的短板,因此我市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已经亟待调整,不仅是在短期内应对考核,从对一个地区长远发展来看也必须进行调整。
二、投资结构中产业性投资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后劲。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5%的增速,其中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支撑,而产业性投资不足,工业投资仅增长4.6%,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6%。我市进入十二五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仅为十一五的一半左右,投资到生产的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工业投资节奏放慢对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影响较大。同时我市的投资效果系数也较低,据测算,2008-2012年五年间我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19,低于全省平均0.07,五年投资总量中无效投资和低效投资占比达到42.2%。今后不仅要加大工业投资的力度,加大制造业投资的力度,还要注重投资效果,切实把投资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把控投资方向来调节经济结构,一方面需要存量经济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更需要符合转型升级导向的投资来改善调整。
三、经济增速放缓与能耗居高不下的矛盾需要化解。
2013年GDP9.1%的增速与往年相比是相对较低的增速,但能耗形势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而有所缓解,全年万元GDP能耗预计能完成省定下降4.3%目标任务是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过程是不容易的,一季度降低率为2.4%,被亮红灯,项目审批停滞,上半年降低率为3.7%,由红灯转为黄灯,但项目审批继续停滞,前三季度降低率反弹为3.2%,再次被亮红灯,四季度能耗压力非常大,全市上下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从10月开始相关部门对部分高耗能的化工、造纸、水泥企业实施停产、限产;12月全部水泥企业停产7天以上,部分水泥企业停产半个月以上。在各方努力下预计全年能够完成省定目标。2013年能耗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秩序稳定但工业品价格下跌较多,属于典型的增产不增收,耗能大户产品均有一定幅度增长,如钢材产量增长27.2%,粗钢增长9.8%,水泥增长9.2%。而钢产品价格累计同比下降9.1%,水泥产品下降1.2%。
四、城乡居民收入未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1%和11.3%,两项收入保持了稳步增长,并均在全省位居第2位,但未完成我市的年度计划目标,增速分别低于年度计划目标0.9和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未达目标原因一方面是上年目标定位较高。另一方面减支因素影响了收入增幅。2013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未能大幅增长。中央厉行节俭之风,各类消费缩减,公务人员、特色农产品生产户等等相关城乡居民收入受影响。年内开展的三改一拆活动,拆除了违建养猪棚栏,使生猪生产减产减量,再加上今年生猪价格较为低迷,来自生猪养殖的收入减少。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未有大幅增长。
2014年经济形势展望
2013年总体来看,全市经济运行较为平稳,但经济运行中诸如主导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制约工业经济稳定回升;节能降耗形势仍然严峻,保增长和控能耗相互牵制;缺乏大项目支撑,投资快速增长难持续等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仍有待解决。展望2014年,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存。
有利条件:
1.国内外需求有所回暖。世界银行在1月14日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从2013年的增长2.4%升至3.2%。美国的经济复苏较为突出,已连续十个季度保持增长,预计2014年增长2.8%。欧元区经过两年衰退后,2014年预计转为正增长1.1%。从国内来看,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逐季环比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速二季度探底,下半年呈现反弹态势。1-4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3.5%、4.3%、6%和7.3%。,表明国外经济大环境有所改善,外贸需求有所回升。从国内来看,全国经济回升的势头已经确立,三季度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出口活动逐步复苏,基建投资保持强劲,制造业投资实现复苏。经济数据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国内需求也有所好转。
2.中央稳增长大局没有变。2013年7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要确保经济发展的下线和底线,强调了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传递出经济运行的“上下限”及底线的同时,相关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及中央部委已出台了较多的稳增长政策措施,除了简政放权、取消一批审批项目,还涉及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消费、利率市朝、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兼顾长短期的政策。且第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召开后,中央从行政管理体制、土地政策、金融领域、创新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以确保经济能更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由此看来,中央稳增长的大局未变。
3.市委、市政府振兴经济的决心没有变。2013年,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狠抓招商引资、狠抓项目跟进、狠抓优化环境、狠抓工业帮扶,进一步简政放权,在这种实干精神的引领下,全市经济在三季度触底企稳,全年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2014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及早谋划安排,确保全市经济稳定运行。
制约因素:
1.工业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我市主导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未有效解决,国家对十大过剩行业产能的调控有可能力度空前,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动力不足,工业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2、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有难度。2013年我市的投资能保持快速增长,与四大热电厂和杭新景等大项目的拉动分不开,至年底四大热电厂已经基本完工,超过40亿元的投资量需要在2014年平衡。而且房地产2014年要快速增长的难度也增加,2013年受政策影响刚需在5月出现井喷,10月恒大和碧桂园两大平价精装楼盘也拉动了大量刚性需求,2014年房地产投资销售节奏可能会有所放缓。
3.消费缺乏热点。2013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相继结束,汽车等大宗消费进入平稳期,而且国家厉行节俭之风后,住宿餐饮业特别是限额以上住餐业受影响较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2014年若没有新的消费政策出台,消费领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综上,我们认为我市经济仍然具备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潜力和条件,但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很多,2014年我们仍然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稳定工业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有效投入、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坚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不断推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