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消费环境 创新消费业态 扩大消费需求 推动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14.03.12   来源:超级管理员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扩内需、调结构、促消费为助推器,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7亿元,增长13.8%,增速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在十一个地市中排名位居四。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限制三公经费等因素影响,零售额增速总体放缓。当前在消费领域中仍存在许多影响消费继续扩大的问题,我们应继续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确保2014年及今后更长时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全年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增速有所趋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稳步扩大,比上年增加53.88亿元;增速有所趋缓,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从季度增速看,全年四个季度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第一到第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6.8%、14.4%、14.4%、12.6%,除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外,其余季度增幅同比分别回落0.1个、0.6个和4.8个百分点;从季度总额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四季度最高达到123.33亿元,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增加28.07亿元、11.66亿元和9.92亿元。

2、城镇市场占据主导,乡村市场增速回落。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交通设施等因素差异的影响,目前城镇仍是实现购买力的聚集地。2013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78亿元,增长14.8%,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9%;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9亿元,增长7.5%,增速低于城镇市场7.3个百分点,而与上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相比,乡村市场增速回落幅度明显高于城镇市场。

3、批发零售业增幅趋缓,住宿餐饮业降温明显。从行业结构看,201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94.93亿元,增长14%,增速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1.85亿元,增长1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23.08亿元,增长13.8%,批发和零售业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5.1个和0.2个百分点。受“三公经费”严格控制的政策影响,今年我市住宿和餐饮业市场消费明显降温。1-12月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74亿元,增长12.6%,与上年相比增速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49亿元,增长1.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4.25亿元,增长13.9%,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8.3个和7.5个百分点。

4、限上单位规模扩大,亿元企业表现抢眼。2013年我市共新增67家限额以上企业,全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4.61亿元,增长10.5%,限上规模比上年扩大21.53亿元限上比为30.3%也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其中零售额在亿元以上企业有32家,累计实现零售额98.59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73.2%,拉动全市零售总额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超2亿元的企业有18家,累计实现零售额80.21亿元,同比增长15.6%,带动零售额增长作用明显。以东方商厦华润医药欧龙汽车、普农家电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加快扩张步伐,零售门店网络增加,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5、商品销售保持较好态势,热点消费有升有降。从限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情况来看,一是居民生活需求吃、穿、用类商品呈现两升一降,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日用品类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幅为18.6%和33.5%,分别高于上年同期0.2个和11.7百分点;服装类受网购的冲击较大,增幅由上年的16.8%下降到-5.7%。二是通讯器材类增势迅猛,全年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幅达22.3%,高于上年同期68个百分点。三是热点消费总体回升,金银珠宝类、中西药品类和汽车类增幅分别为42.1%、21.3%和15.8%,增幅均高于上年同期。石油及制品类增速趋缓,增速为10.7%,比上年同期回落11.2个百分点。

二、目前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消费品市场尚未完全开发。由于农村交通条件相对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物流配送运营成本较高,市场监管难度较大,许多超市、连锁分店等新兴业态不愿意选择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得不到满足。2013年我市限额以上单位中位于农村的只有37家,仅占我市限额以上单位数的8.7%,实现零售额3.15亿元,仅占我市限额以上零售额的2.3%。

2、网购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产生冲击。当前网络购物迅速普及流行,传统零售已迈入全面转型电子化的重要节点,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模式对传统商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其中网购最盛行的服饰类商品首当其冲,此外书籍、报刊杂志、文娱用品等均受到不小影响。2013年,全市服饰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75亿元,12月当月降幅达13.8%,累计降幅达5.7%,与上年相比累计回落22.5个百分点。网上购物的盛行使得本市部分购买力被市外网店大量分流,对整个衢州消费品市场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3、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83元,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放缓,势必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即期消费和持久性消费支出 

4、商贸流通业规模偏小。一是零售总额规模相对不大。2013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3.67亿元,位居全省第9位,与排名在前的相邻地市杭州3531.17亿元、金华1406.98亿元相比差距明显。二是市场个数少且规模偏小。从亿元市场来看,我市共22个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251.02亿元,亿元家数和零售额规模在全省排名均靠后。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流通企业。企业零售额规模主要集中在亿元以下,该类企业占比高达82.3%。全市零售额超10亿企业仅2家,超5亿企业仅4家。

三、2014年消费品市场形势判断

目前虽然我市消费品市场面临重重关卡,但消费需求却迎来了良好的转型发展机遇。从政策上讲,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我市加快推进“电商换市”,出台促进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一系列鼓励消费的举措,都将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消费自身讲,消费领域越来越广阔,服务性消费逐步激发,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交替,使消费物流、消费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消费正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新型的零售业态等待我们加速开发。从企业角度讲,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型商贸企业顺势加快了商业网点的布局,通过增设门店、发展电子商务来拓宽销售渠道,吸引各类人才来提升企业现代化、科技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总体看,2014年我市消费品市场仍会延续当前良性的发展走势,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

四、进一步加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市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消费品市场平稳快速增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1、合理规划城市综合体,打造核心商贸圈。科学制定消费品市场及商业网点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和开发各类商业资源,规划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有效错位、消费互补的城市综合体,着力打造好我市几大核心商贸圈。一是积极打造南湖—东方商厦高档消费区、西区现代商务区、沃尔玛—大润发休闲购物区等等,以满足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和中心城区居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二是以各县(市、区)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核心,构建与衢州市区核心商圈功能互补的副中心商贸圈,促进县(市、区)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消费环境,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2、完善流通体系,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在城区,大力培育大型商贸城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各种新兴业态。在农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有计划地实施农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乡镇设立营业网店和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降低商贸物流成本和居民出行费用。逐步形成从县城到乡镇再到村的一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激活农村消费品市场

(二)大力推进“电商换市”,拓展新型消费业态

1、加大企业对电商的开发利用,促进网上消费快速增长。依托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引导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上购物,增强电子商务对企业规模的提升和带动作用,促进我市网上消费快速增长。

2、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建成,做大做强衢州农产品网上“金名片”。加快建成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一区、多园、二平台”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在土地、资金、运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更多市内外电商企业进入我市电商产业园区共谋发展。做大做强我市网上粮食市场的规模,打造我市电商“金名片”,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

3、加快我市电子商务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市、县级相关部门要深入“招商引智”第一线,发挥我市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的福利优惠政策,招引高层次电商人才,抢占电商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1、全力促进居民增收。要大力促进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提高企业效益和劳动者报酬,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2、着力调节收入差距。一是切实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效率、降低垄断收益,要加快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收益分配原则,避免因垄断因素获取高于其他行业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税制改革等措施加大二次分配的调整力度,在分配政策上对中低收入者给予倾斜。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应抓住国家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契机,科学规划,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一方面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吸引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同时鼓励和扶持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加快完善户籍、社会管理等保障体系,保障进城农民各种生活需求,促使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五)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扶持中小商贸企业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政府在政策、资金、手续、审批等方面提供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

   2、大力扶持中小商贸企业,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信贷、融资的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开拓消费市场,改进服务等,帮助中小企业克服现实困难。与此同时,建立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对接平台,通过大小企业项目配套合作,拉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