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修志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唐宋时期就开始运用官府所藏的簿册、文书等档案资料编修方志。如《括地志》就以“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大簿”的记载为基础,全面记述了政区的建置沿革,并兼记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以及人物故事等。《元和郡县志》也按贞观十三年规划的十道为纲进行编修,为我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全国性总志。晚清时,张之洞亲自参与《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他提出地方志编写要以“官文为据”,“官文”就是“档案”。民国时期黄炎培在《川沙县志》导言中指出:“志乘取材,非可向壁,一部得自调查,而大部录诸档案。”20世纪80年代全国首轮修志中所出版的志书,在凡例中都注明“本志资料主要来自档案”。 凡此种种奠定了档案在地方志编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也说明史志的编修离不开档案。
地方志编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编史修志部门自然就成了档案利用大户。以20世纪80年代遂昌修志为例,当时的遂昌县志办公室按县志篇目,给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布置修志任务,66个有承编任务的单位均组织人员到县档案馆查阅利用馆藏历史档案,计13600多卷,梳理出“遂昌历代行政区划”、“遂昌自然灾害”等资料,为编纂遂昌县志建置篇和民政志提供了资料保证。2002年遂昌县人武部编纂《遂昌县军事志》,编修人员查阅有关军事的历史档案约1200余卷,最终编成一部50多万字的军书志。由于档案较齐全,档案资料利用较充分,该书基本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保证了志书质量。2009年,遂昌县党史办组织力量到县档案馆查阅1949至2010年的有关档案800余卷,完成了《中共遂昌党史》(二卷)的编纂工作。
如上所述,既然地方志编修离不开档案,那么,如何使档案工作和修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为之服务呢?遂昌县档案馆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首先,及时公布馆藏档案门类、卷数及地方文献名录。通过《丽水方志》及时刊登馆藏档案的相关情况,引起方志界的关注。同时,在遵循《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的前提下,每年在《遂昌报》及县档案网站上定期公布可公开查阅档案资料的全宗,方便修志者查阅利用。
其次,编制《遂昌县档案指南》。着重介绍县档案馆的概况、馆藏档案及文献资料概况,详尽罗列各部门、各类档案的明细目录。并将该指南赠送县属相关单位部门,直接指导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为修志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针对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资料,建立文件条目级数据库。如根据《浙江省民生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的要求,建立了婚姻、土地承包、山林、房产、知青、公证等专题数据库,近11万条,方便修志者查询。
第四,编研专题资料,为修志提供服务。2005年,遂昌县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编研《今日遂昌要事集萃》,将发生在遂昌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以及民情、风俗等进行了全面汇集,至2010年底共编研了4辑,为地方志编修提供了系统的资料。编纂了《仙县遂昌》一书,内容涉及风景名胜、文化艺术、名品物语、民情民俗、名士风采等5部分,近12万字,全书与地方志相互参照,补地方志之略缺,颇具文史价值。此外,还编纂了《遂昌县遭日本侵略所受损失史料汇编》、《书记、县长精彩公务录》(一年一册)等,都极具参考和史料价值。
综上所述,档案是地方志的主要资料来源,档案工作和地方志工作也有很好的互补性,所以修志部门要与档案部门保持横向联系,做到资料、信息互补,使档案工作与修志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刊登于《浙江档案》2012年第三期,作者为遂昌县广播电视台曾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