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浙江防空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一、战前防空举措
战前的浙江省地处国民政府重点国防区,是抵御日本空袭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国民政府战前的防空建设中,浙江是比较受重视的一个省份。
1935年春,浙江省政府奉命筹备是年冬的“京镇杭联合防空大演习”,从此开始着手防空事业的部署,由中央航空学校和防空学校及浙江省保安处会同各机关组成“防空演习筹备处”,不久即改为“杭州防空演习司令部”,按照当时防空手段分类成立了积极防空、情报、消极防空、总务等四个处。[1] 1935年11月,“京沪镇防空大演习”如期举行,成为浙江省防空工作的开端。浙江省当局虽然对   本次防空演习做了认真的准备,但对于当时的浙江民众来说,防空还属于新鲜事,所以暴露出许多问题。演习结束后,当局进行了认真总结,并积极开展第二次防空演习的准备。在1936年秋举办的第二次防空演习中,特别将省会公务人员以及各学校师生编成各种部队参加演练。“据各方之观察,技术已臻纯熟,成绩亦较上届有显著之进步矣。” [2]防空大演习后,“杭州防空演习司令部”被撤销,代之以浙江省防空司令部。
伴随着两次防空演习的举办,浙江省的防空网络逐渐建立起来。浙江省的防空监视队(哨)创始于1934年冬。南京第一次防空大演习后,国民政府为完善南京防御圈建设,下令浙江省保安处会同中央航空学校配置浙江省防空情报网,选择重要县市筹设对空监视哨,但当时的地方政府对于防空业务并未重视,另一方面又受人力与财力的限制,进展较慢,到1935年2月,各县市组没完成的仅11哨。“杭州防空演习筹备处”成立后,防空监视队(哨)的配置才逐渐加以扩展。浙江省防空情报网的配备一开始以杭州为中心,侧重于监视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杭州湾两岸与沪杭甬铁路、京杭国道沿线等处,监视区域限以杭州市区50公里以内,对于与浙江省相邻的其他省份则主要是利用已成立的南京监视网进行。初期的防空监视地带分为陆上、海上与辅助三种。陆上监视区西至遂安、衢县,南经丽水、永嘉,东沿海岸,北达嘉善、嘉兴、长兴一线;海上监视区南自温州湾,东经台州、象山,北达杭州湾奉贤一线;辅助防空监视区南经新昌、东阳,西至昌化,北达太湖沿岸一线。[3]到1935年11月“京杭镇防空演习”时,已经设立完成的正规监视哨42个,辅助哨45个,海上监视哨仅在演习时由水警大队派舰2艘巡游于杭州湾上,担任监视责任,演习完毕后,各舰随即撤回。“京杭镇防空演习”后,各地继续添设监视哨,到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时,浙江省防空监视的正规哨增加到78个。
正规防空监视哨和辅助哨的配置和人员来源有所不同。正规哨一般设哨长1人,哨兵6-12人,由省情报机关指挥,同时也受地方政府监督。哨长多数是所在地公安局巡官、保卫团分队长或县府科员兼任;哨兵以警察或自卫团丁充当,但是由于哨兵中很少有人接受过防空情报训练,对于各方联络以及哨内分配的工作很难达到要求,因此省政府通令省相关机关,尽量调派优秀警佐及其他人员赴防空学校情报班或研究班受训,一面严令各县曾受情报训练的哨长担任教官,并在当地挑选学力与技能优异的兵警予以训练。后来由于哨卡渐增,情报人员需求增多,省政府于1935年主办了情报讲习会一期,1936年冬又由浙江省保安处举办防空情报训练班一期,训练期满后,学员被分配至各哨服务。辅助防空监视哨是由铁路、公路以及电报局各线重要站局兼理,其人事编制分哨长和监视员两部分,哨长由各兼设机关的主任官担任,监视员从其下属员工中选派。
处理防空监视哨的信息有赖于防空情报部门的工作,因此防空情报(分)所的设置也是防空建设的基本内容。1935年秋,浙江省设立防空通信所,直隶“杭州防空演习筹备处”,其任务是收集各监视哨的情报。同年冬防空司令部成立后,防空通信所归该司令部指挥,其编制为主任、副主任各1人,通讯员、机械员各2人,通讯传令3人。下设电话通讯班和架设班各1班,各部人员除主任由部内派充外,其余均向省电话局、保安处通信队以及防空学校等单位调兼。
京杭镇防空大演习后,随着监视哨的不断增设,国民政府为求统一指挥联络,于1936年8月令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组设“杭州防空情报分所”,经过一个月的筹备,1936年9月分所正式成立,隶属设于南京的中央情报所指挥,其职责是汇集浙江省内各监视哨的情报。所内官兵除所长1员由保安处第五科(防空科)情报股长兼任外,其余均为专职人员,这些人员的调派与监督均由省保安司令办理。
杭州防空情报分所与各方面的联络大体与杭州通信所相同,所内设收信、事务、发信三室,实际上受人力财力所限,事务室的播音机及发信室的30门总机并未配置,所以该所对各项防护部队及积极防空部队间的联络,除装有对讲专机外,分别以市内专机及自动电话代替。情报所至各地话线均须经杭市电话局特接(对讲线在外),如话局遭敌破坏或发生故障,各方联络即有可能断绝,所以该所后来请由省电话局另装置50门交换机一座,架设专线分别与分所、中央航空学校及各路长途线接连,一面将分所进线处改装双重设备,凡通过马路以及邻近马路的各地段,均用铁管埋于地下,以保证线路安全。
由于各地的情报归杭州防空情报分所统一指挥,各哨一遇敌我飞机行动,即利用长途电话直接报所,再由所通知飞机航进方向的各哨,各哨每次联络时间分别为电话1-5分钟(无障碍时),有、无线电报约15分钟至1小时左右。辅助哨与分所不直接联络,凡有情报时一般是由其在杭州的情报收集室(各路局自设)接收。
防空情报向居民发布的形式一般多通过警报器报警。1935年夏,“杭州防空演习筹备处”开始筹设杭州市防空警报,其目的是演练全市各机关以及居民熟习各种警报器具以及传达行动的要领等,一旦遭受敌机空袭即能不失时机地实施避难、消防、防毒、交通救护及灯火管制等各项防护准备。开始时,因无专门经费,只是利用各工厂的汽笛及寺庙的大钟,后在吴山的?望台等地点添置3-10马力电动警报器7具,其音响可传达于全市各地。
杭州警报机关分警报发令机关和警报实施机关,其中发令由防空司令部情报分所或通信所执行,实施由省会公安局会同杭州电厂共同组织的警报队担任,警报队下辖警报班37个,各班分设市内适当地区及余杭、萧山等县。
 
二、战时浙江防空
战前浙江建立起来的以杭州为中心的防空情报网络在战争初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37年8月14-15日杭州的两次空战中,中国空军取得了击落敌机15架的战绩。[4]1937年12月24日,日军侵入杭州,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撤退至金华,全省防空司令部于1938年4月奉令成立。随着日机对全省各地的狂轰乱炸,防空形势更为紧张,特别是由于日军在1941年和1942年分别在浙江实施了宁绍战役和浙赣战役,浙江战前和战争初期建立起来的防空设施受到较大的破坏,防空业务的开展一度非常困难,全省防空司令部也迁驻云和县。1944年8月,随着战局的变化,防空当局考虑到衢州毗邻赣闽,接近海洋,是盟国和中国空军在东南战区前进的重要基地,战略地位异常突出,因此奉令筹组成立“衢州防空指挥部”,并划附近各县为其辖区,负责督导防空事宜。[5]杭州沦陷后全省的防空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调整情报网
杭州沦陷后,浙江全省防空司令部在金华成立,并将原撤衢州的杭州情报分所调至金华,择定地位适宜、通讯方便的地方陆续添设监视哨。当时由于不少通讯线路被破坏,使各方面的衔接发生了困难,因此防空当局以金华为中心,采用“集结传达法”,进行了通讯网的调整。1938年10月成立了绍兴、宁波、黄岩、永嘉、丽水、兰溪、衢县、义乌等8个监视队,每队各辖7-14个监视哨。为了对防空监视情报人员加以防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1939年秋季起,先后举办军士训练班三期,结训军士237人,哨兵训练班五期,结训244人,受训人员先后分别派充各队哨服务。[6]
1940年以后,因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拟将衢州飞机场建设成为中国空军在东南地区的前进基地,为配合其建设,同年6月,浙江省防空司令部将原来的衢县监视队扩大为衢县情报分所,以利于向空军部门提供情报,当时准备在衢州周围一百公里的范围内建设情报通讯网线路,该项工程原计划在1942年完成,但由于同年5月浙赣战役的爆发,浙东金华、兰溪等地均告沦陷,线路的破坏和器材的损失非常严重,原定计划难以实行,因此便将防空情报所撤驻云和,并将原有义乌队移驻龙泉,嵊县队移驻天台。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浙江省计有情报所、情报分所1个,监视队7个,监视哨86个。[7]
在复杂的战争条件下,无线电通讯的畅通对防空资讯的传递至关重要。1942年5月,金华、兰溪被日军占领后,省长途电话通讯网遭受重大破坏,浙东南西线均不能连贯,省防空司令部只得招募人员,从1942年12月到1943年3月进行无线电报业务训练,经培训有32人结业,先后分派到黄岩、永康、于潜、衢县、丽水、云和等地工作。1944年因电力不足以及材料费支出过大等原因,部分分台如第二、三、四等分台改用手?机发报。[8]
(二)战时“防护团”
浙江省于1937年春奉令在各县设立防护团,1937年12月以后,随着省会杭州的沦陷,各地的防护团一度陷于停顿。1938年4月,浙江全省防空司令部成立后,即着手整理各县的防护团。主要措施是设置专任人员,明确经费预算,防护团的建设一度得到改观。1943年后,日军二度窜扰浙东,浙江省防空器材大量被毁,防护团的组织接近于解体。1944年7月,浙江省奉令重建省政府,1945年开始,省政府因经费难以保障,下令各县每团仅留一、二人不等,其余所有专任团员一律撤销。抗战胜利后,各县防护团专任人员一律遣散,防护团不复存在。
战时浙江省断断续续续地开展了防护团人员的训练。防护干部的训练始于1939年,当年开始抽调各县防护团总干事及干事集中训练,结训学员48名。1940年又举办了第二、第三期,结训学员134名。1941续办第四期(防空干部训练班与情报人员合并训练),结训学员94名。至此各县防护团专任人员大部分均接受过训练。1943年,防空司令部还分别在丽水、永嘉、于潜、临海、衢县五区举办了巡回训练班,到1944年完成该项训练,共计训练149名,至于防护团的下级干部和团员,在抗战期间共计结训14207名。为了掌握各县防空设施情况,检查防空的实效,省防空司令部还于1942年2月至5月分别在金华、嵊县、丽水、分水四地召集各县防护团总干事及防空监视队长举行分区会议,研讨省内的防空业务。
在防护团的发展过程中,经费一直是一个难题。各县防护团在1938年以前并无经费,1940年以后,防空司令部将全省各县防护团区分为甲乙丙三级,每月分别下拨200元、150元和100元,这样才使得“各县团务的推行,虽远保存着不少的困难,但较过去则已属不停滞地前进着。” [9]不过1940年以后物价激涨,各县的预算少有增加,到1944年,全省44县防护团经常费共为768140元,平均每团每年为17000余元,与当时物价相比较,根本难以维持员兵最低生活。[10]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各县防护团还是为防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八年抗战期间,浙江省各县计扑灭火灾318次,掩埋死者6472人,救治受伤者8290人,至于因防护所减免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11]
(三)战时防毒工作
1942年前,浙江省防毒业务是合并于防护部门一并办理,1942年5月以后,随着浙赣战役的爆发,省防空司令部奉令成立防毒科(第四科)专职办理,后又成立防毒队担任侦毒、防毒与消毒工作,由此开始了战时的防毒业务。从1943年开始,省防空司令部依地位环境的重要程度,核定永嘉、丽水、临海、衢县、建德等5县成立防毒队,其他39县成立防毒消毒班。[12]
各地对防毒的重视程度不一,主要是由于经费未列入各县的预算,结果仅有平阳、青田、常山、桐庐等4个县自筹经费,自动编制成立了防毒队。在1944年各县呈报的资料中,成立专任防毒、消毒班的也仅有天台、云和、温岭等3县。永嘉县虽然于1944年度正式成立乙种防毒队,却因受日军的破坏,成立不久又被裁撤,其他各县则多以成立义务防毒消毒班敷衍了事。[13]
浙江省防毒器材、药品也因经费困难以及来源缺乏等原因难以满足战时需要。到战争结束时,浙江省防空司令部所存有的器材、药品仅有国民政府配发的防毒面具250具,防毒衣鞋120套以及供各县防毒教育所用的漂白粉150公斤等。
缺乏专门人才是防毒业务开展的另一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省防空司令部于1943年举办防毒干部训练班一期,原计划全省44县各保送一二名受训,后来却因种种困难未能普遍受训,学员仅到32人。受训学员结训后均仍遣回原县工作,但因各县防毒经费无法编列,防毒业务又不被重视,防毒干部不能安心工作,纷纷离开。
总之,虽然战前国民政府就在浙江省开始了防空建设,战前和战时的防空举措的确对减轻战争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相对于日军空袭的强度而言,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参考资料:
[1]全省防空司令部八年来施政概况》,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号L015-0065。
[2]林素民:《一年来浙江省防空建设之检讨》,防空学校防空月刊编辑部《防空月刊》1937年第3卷第7期, 第114页。
[3]江省防空司令部编《浙江省防空司令部一九四0年与一九四一年防空情报史草稿》,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号017-051。
[4]熙扬:《八一四?八一五杭州空战回忆录》,航空委员会政治部编《空军抗战三周年纪念专册》,1940年8月,第66页。
[5]浙江全省防空司令部八年来施政概况》,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号L015-0065。
[6] [7] [8] [10] [11] [12] [13]《浙江全省防空司令部八年来施政概况》,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号L015-0065。
[9]咸宜:《本省防空设施的回顾与今后的展望》,浙江省第一届防空节纪念大会编印《防空节特刊》,1940年,第57页。
 
 
(刊登于《浙江档案》2012年第三期,作者为舟山市普陀区党校黄正光 杭州师范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
袁成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