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化地标1.九华乡土建筑群:十方天华蕴古

发布时间: 2015.12.03   来源:超级管理员

 10块标注着“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九华乡土建筑”的青石碑,散落在柯城区九华乡的源口村、新宅村与外宅村。日升月落,寒来暑往,它们历经朝代更迭,如今隐匿于村民居所间。

  柯城区实验小学源口校园的一隅有些别致:坐东朝西的砖木结构,檐牙高啄,面宽三开间13.3米,进深三间8.8米,四柱九檩一层,后设轩廊……这便是郑氏宗祠门楼。不知情的外人想进校园,估计会绕着围墙走上一圈,才犹犹豫豫地叩响木门上的铜环。直到厚重大门缓缓“吱呀”一声打开,来客方才恍然大悟——这古香古色的门楼竟是校门!

  源口校园的洪林老师介绍,早年私塾就依着大家族祠堂构建。经年流转间,私塾已成了现代校园,大祠堂却没扛住风霜雨露,只留下一方门楼和数十个石墩。2003年起,郑氏宗祠门楼成了源口校园的校门,村民总打趣说:“我们源口学校的门槛可是很高的。”这是实话,即便难寻祠堂旧影,门楼上的精致雕刻、细致描画依然彰显着大家族的考究与风范。

  谷口世家牌坊与古门楼处在直角路线的两端。谷口世家牌坊为东西朝向,南北两侧被民宅建筑占用并紧靠。浅灰色牌匾上以篆书刻写“谷口世家”,黛色的瓦片层层叠叠,顶檐上还有吻兽。古门楼却是南北朝向,土黄色灰扑扑一间楼阁式门楼,且原建筑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是近代修建的。在源口村村民印象中,近些年时常有人架着“长枪短炮”,来拍摄这些古旧建筑,村民也习惯了:“从小我们就看着这些门楼牌坊,不觉得有什么稀奇,要说有特别之处,大概是它们比我们爷爷奶奶年纪还大吧。”

  几百米开外的新宅村也有类似的建筑——过街排列门楼,新宅村村民郑渭松说:“穿过这个门楼,就到另一条街去了。”门楼一边是幽静的居所,一边是热闹些的商铺。明代时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新宅村里更多的还是老宅。“郑氏老宅、杜英校老宅都是清代的,丰东山老宅也是清末的,郑炳雄民居倒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了。”郑渭松走在爬满青苔的卵石小道上,一个拐弯就到了郑氏民居。老宅门口有个大大的蓄水青石槽,几尾鲤鱼悠闲在里面游着,时光似乎并未惊扰它们。做工考究、用料粗大、雕刻精细是这些老宅的共同特点。现在,它们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有人居住。“这家后门连着那家天井,穿过来穿过去,像迷宫一样。”

  与其它门坊不同,外宅村的郑氏大厅门坊很显眼。明代建造的原主建筑(郑氏大厅)在2009年时倒毁了,现在原址上立起了文化礼堂。村民就在门坊周围闲话家常,偶尔一转头,便瞧见门坊歇山顶上立着几只叽叽喳喳的鸟雀。

  “郑氏大厅门坊保存得还好,这明代牌坊可得好好修缮了,说不定哪天就塌了。”村民郑守义有些忧虑,外宅村明代牌坊横跨村道,南北由八字型墙体相连,局部有缺损。有村民不放心来来往往的行人,靠着墙角自制了支架,斑驳的墙面掩映下,还是能看到原本精细的木雕。 十方建筑相距不过千米,共沐风雨,如今际遇却颇有差别。有的备受古建筑摄影爱好者青睐,有的成了莘莘学子记忆中的一扇大门,有的只是寻常百姓家的一砖一瓦……它们就像一个个印记,独立成型,却又串成九华乡土间的一幅图腾。传统的世家大族或许已湮没于滚滚历史洪流中,但建筑却忠实地记载着昔日的荣光繁华,不偏不倚,不思不语。

 谷口世家牌坊
郑氏宗祠门楼

丰东山老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