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籍诗人林峰:诗行天下,故纸温暖

发布时间: 2016.03.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徐丽 通讯员 叶裕龙

  人物名片

  林峰,1967年生,浙江龙游人。他的诗词楹联文章等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诗词》《诗刊》《词刊》《中国韵文学刊》等海内外数十种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多次获国内诗词大奖赛一二等奖。曾多次作客中央电视台,并接受“诗行天下”栏目和《诗词中国》百集电视记录片访谈。2015年被中华书局“诗词中国”组委会授予“公众影响力大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杂志社副主编,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衢州市政协委员。著有《一三居诗词》《花日松风》等诗集。

  有人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有人说,诗歌的力量似乎已经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连接人们心中现实与诗意的桥梁,如何让这座城市的诗歌空间变得更丰沛?2月28日下午,一场由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与柯城区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衢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评选大奖得主林峰主讲的“诗词炼字”的诗词写作知识讲座,在柯城区政府会议室举行。

  将诗歌从记忆中唤醒

  “绿水归帆,高梧引凤,均天乐广琼箫弄。澄怀欲展九龙云,大胸已共霆雷动。商旅风吹,工区潮涌,百年规划如山重。层楼再上尽朝阳,长旌舞动千年梦。”一阕《踏莎行·衢州开发图》,将阔别家乡多年的林峰胸中那份对故乡变化的感慨与惊喜尽数展现。

  林峰从小生活在龙游,祖上四代行医,外公又是解放前的私塾老师,家里最多的,除了那些记载着各种药草名字的医书,就是唐诗宋词了。在这样的家学熏染下,林峰自幼便酷爱文学和历史。刚满10岁的林峰就看遍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

  “读古人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不一样。”在林峰看来,古人的东西比较短,语言概括力强,内涵更深。“有些诗句,在描写景物、营造意境的过程当中,承载着绘影具象,状物形声的功能。这些功能的体现,大多是通过丰富的形容词来完成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描写。‘枯’‘老’‘昏’三个形容词的锤炼,可谓圆融剔透……”讲座中,林峰旁征博引,妙语生花,深入浅出的讲解,时时赢得现场的热烈掌声。

  从民族文化中寻求滋养

  “我曾经一度在思考:诗歌何为?或许在过去,诗歌是祖先们在蒹葭苍苍的水边行走时,曾经一起唱过的歌谣。但显然,当下的中国,即便有着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黄金年代,诗歌日渐式微的现实,依然在拷打着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内心。”在林峰看来,尽管诗歌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阅读,但诗人仍然用语言来记录这个世界。诗歌也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语言被肢解成碎片而消失。在与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的对抗中,“诗歌何为”这个古老的命题,或许有了新的意义——在林峰心中,诗歌不仅是武器,也是对生活的记录和依据。

  20岁那年,林峰第一次在《江南诗词》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五言排律作品《故乡吟》.2008年5月,林峰作品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华诗词》月刊的“吟坛百家”栏目上,向海内外重点推出。作为浙江省迄今为止唯一一位登上中华诗词“吟坛百家”的青年诗人,林峰开始受到海内外诗词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夏天,林峰受邀进入《中华诗词》杂志社担任副主编一职。离开衢州前夕,林峰感慨万千,深怀故乡之情,写下了七绝四首,以表自己的恋乡之情:“西风吹雨湿芦花,驿路河桥细柳斜。难舍江南秋一片,欲裁绿色到京华”“幽燕北去片云孤,一曲离歌酒一壶。回首关山千万里,故乡背影未模糊”……

  多年来,家乡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林峰手中那支诗性的笔。作为衢州市政协委员,林峰至今仍然兼任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的副会长一职,并一直热心于推动衢州诗词文化活动的发展。“衢州的诗词文化氛围很浓郁,有许多诗词爱好者,底子也很好。”林峰说道。 “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往往是通过一种独创性的文化成果来展现的。而诗歌复兴的捷径,也只有从它本民族中寻求滋养。”在林峰看来,当下诗歌的发展之路,应该置身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并由此来寻求滋养——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谈论起诗歌时,既应该有传统中国士大夫的风雅意趣,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既有国事家事天下事,又有风声雨声读书声。”面对当下许多人所呼吁的恢复传统文化,出现“国学热”“诗歌热”的现象,林峰表示,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词热不是单独的,也不再只是停留在记忆中的风景,而必将成为传统文化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