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眼中的衢州印象

发布时间: 2014.02.13   来源:巫少飞 占剑 黄玲 柳锡松

白居易画像

  陆游塑像

   

朱熹画像

  笑指峰峦紫翠间:苏辙造访三衢

  尽管没有迹象表明大文豪苏东坡泛舟过衢江,但他与衢人交游甚深。《容斋随笔》里说“轼于天下,未尝铭墓,独铭五人,皆盛德故。”当时的士大夫均知道苏东坡“生本不为人撰行状、埋铭、墓碑”,但苏东坡却为衢人赵抃写了三千字的《赵清献公神道碑》,足见苏东坡与赵抃的友谊。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亲临过衢州。据粗略统计,苏辙与衢人毛维瞻的唱和诗竟达70首之多。偶尔苏辙和诗稍晚,毛维瞻还会催促。大约宋元丰五年(1082),苏辙造访三衢,他与赵抃、毛维瞻等文人雅士一道,吟诗唱和雅聚在高斋、白云山房之间。苏辙《栾城集》有《次韵毛君山房即事十首》,描绘了当时的盛况。附录其中一首:东晋仙人借旧山,定应天意许公闲。郡人欲问使君处,笑指峰峦紫翠间。

  “人食人”:白居易笔下的衢州

  诗魔白居易是受衢州润泽的第一位大诗人。据《旧唐书》载:白居易父亲白季庚于贞元初曾任衢州别驾。白居易大约13岁跟随父亲寄居衢州,年少的白居易曾在衢州写过《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红楼望初》等诗篇。

  据《古今图书集成》一书载,白居易曾写过江郎山:“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但此诗未见《白居易集》,故有人认为是唐玄宗时宰相姚崇所作。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留下了一首名为《轻肥》的诗,其中末句让世人牢牢记住了这场灾害以及它的发生地衢州。据《旧唐书·宪宗纪》中载,元和三年(808),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白居易为此上疏,请求免租税。可诗中为什么要选择衢州为代表?当时,衢州连续两年大旱,路有饿死骨,灾情特大,是其中原由,更主要的是白居易有梦牵魂绕的衢州情结。

  当然,对“衢州人食人”的理解,历代有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当时白居易还在京城长安,不可能亲眼目睹人食人的情况,仅仅是听闻,或者是一种文学修辞,是用来对比宦官的骄奢。也有人认为,唐代衢州属于望县,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连衢州都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则其它地区的灾情更何以堪?

  此外,闻名的衢州酒“梨花白”,白居易曾赋诗云:“青帘沽酒趁梨花”。又考《唐馀录》,这“梨花白”大概和现在衢州农家自酿的米酒相差无几。我市文化人汪筱联还认为,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洲》与衢州麻饼相关。

  “哀时命”:诗人陆游的三衢道中

  大诗人陆游曾多次过三衢,并留下许多诗歌,多属“哀时命”之作。

  陆游因时时鼓吹北伐收复失地,不满偏安局面,当政者当然不喜欢这种有违主旋律的言行。宋淳熙五年(1178),朝廷委派他到远离北伐前线的福建建阳任提举常平茶盐的闲差。诗人在《赠柯山老人》一诗中表现出浓重的出世念头。“弃官从翁许我无?”表明陆游“大济苍生”的壮志已灰心。虽然在《夜行宿湖头寺》、《衢州道中作》等诗中,陆游犹念念不忘“谁勒中原第一勋”、“南来清梦绕觚棱”等,但说也白说,梦也白梦,“平戎空有胆轮囷”、“不为愁人说杜陵”,一切都是白搭。

  淳熙六年(1179),朝廷召陆游回京述职,走到半路时,又叫他暂勿北上,留在衢州皇华馆待命。此次滞衢,陆游专程拜访了毛平仲,并在毛平仲的儿子陪同下参观了“王质遇仙”的烂柯山。“篮舆访客过仙村,千载空余一居存”等句,寄托了诗人对人世沧桑、仙村已过千载、空余围棋残局的感慨。诗末尾“酒美鱼肥吾事毕,一庵那得住云根”两句,表明诗人又有强烈的出世情怀。

  陆游最后一次到衢州当在1208年,陆游的挚友徐载叔寓居烂柯山,建桥南书院。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风景殊胜,有清流美竹、秀木芳草,房屋虽简陋但往来学子众多,陆游于是欣然写下《桥南书院记》,盛赞徐载叔创办书院的功绩。

  此外,陆游在《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中,赞扬了名倾浙右的衢州石室酒。

  水涨不没:黄宗羲舟泊衢州府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清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一日,50岁的黄宗羲溯水行舟,作庐山之游,途经衢州。他在《匡庐游录》中写道:

  “戊申,次龙游县。已酉,过安仁渡,杨万里有诗。彭湖,相传彭氏所居,灶下忽生石笋,削之,遂陷为湖。鸡鸣山,浮石滩,溪中有石,高丈余,水涨不没,白乐天诗:‘浮石潭边停五马’。晚泊衢州府。庚戍,次黄埠。居民种橘为业,墙头篱下,惜不遇之于霜后也。”

  此游记,既有对衢州风物的描绘,又有对古人吟咏衢州形胜的追述。其中提到的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留下咏衢诗赋多首,如“野水上穿石,疏林不掩窠。西蒲拳病叶,风筱秃危梢”(《过安仁岸》);“却愁路尽风犹剩,回纳清风与破帆”(《过安仁市得风挂帆》)。游记中的“黄埠”即今航埠。

  赈灾惩贪:理学宗师朱熹巡浙东

  宋淳熙八年(1181),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负责浙东地区的赈灾事宜。其时衢州连年旱涝,民不聊生。朱熹见衢州满目荒凉,灾民遍野,而守官无视灾情,甚至克扣朝廷下拨之救济粮,他即上奏朝廷,写了《乞将衢州义仓米粜济状》、《奏衢州守臣李峄不留意荒政状》等文,为百姓请命。在《乞将衢州义仓米粜济状》中,朱熹说:“熹寻躬亲巡历,到衢州点检,见得本州逐县,委是灾伤,多有饥民饿损羸困阙食,合行收助,赈济。”针对衢州青黄不接时,有“为饥所迫生夺粮之意”,朱熹指示知县王执中将上面拨下的官米出粜。王执中不但不理,还隐瞒饥情,谎报米价,甚至非法收审饥民。朱熹上奏而弹劾之。朱熹的一生,从政致仕只有七年,七年中,他就为衢州百姓做过好事。

  名动中国文化史的“鹅湖之会”,使得心学和理学的分歧更加明显,发起者吕祖谦便安排了一次“衢州之会”。起初曾建议放在石岩寺相会。据姜宁馨推测,石岩寺就在今天的樟潭金仙岩一带。后来,有学者认为是在包山书院相聚,还有学者认为是在常山。“衢州之会”也就成了一段公案。但确定的是:朱熹曾十多次造访三衢。确定的还有,陆九渊也曾来过三衢,在高全喜的《理心之间》和《衢江下睦陆氏族谱》中均有陆九渊来三衢的证据。朱熹七世孙朱照后来亦迁居衢州航埠园林。

  作为东方的智者和贤圣,朱熹在衢州留有许多诗文,其中著名的诗作《烂柯山》云: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教采樵客,柯烂不知归。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