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书院说古今

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悠悠书院说古今 :

开篇的话:

    一位作家曾说,"如果没有中国结,我们又到哪里找我们的文化认同。"同样,没有这些历史遗存和文化踪迹,我们何以面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尊号呢?    历史给予衢州文化的馈赠是慷慨的,人文荟萃的衢州,期待您和我们一同行走在衢州文化地图上。也欢迎大家提供线索,踊跃来稿。

     久居城区,逼仄得有点郁闷,那就上衢州书院吧!那里虽没有风姿绰约的瑰丽,恣肆浩荡的激越,却包容万象,内涵丰富,独有一种恬淡空灵的意境。静寞中的震惊、震惊中的深思,这是一个飘雪的晚上,我又一次来到小西门和五圣巷交叉口的衢州书院。在皑皑的白雪中,衢州书院显得瘦影茕独般清高。

    从宋朝开始,衢州在东南地区号称“多士”之郡,各种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当时的著名学者如理学大师朱熹等多次来衢讲学,学者如云,元、明、清以来,衢州的书院更是名师辈出,连外省的学生也不惮劳苦来衢求学,然而史志上记载的众多书院,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小西门的这座还在述说着昔日的景况。

     据原衢州书画院院长季志耀介绍,1985年,开展城市文物普查时,是他和同事在小西门街发现了这座书院,当时门牌为38号。占地约800余平方米的衢州书院布局是:从南而北依次为大门、前厅、后厅、楼房,楼房朝东有一小门通狮子巷,前后厅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厢房、走廊,后厅与楼房之间亦有天井,两侧各有厢房,各有楼梯通到二层楼上。前厅和后厅就是教学的课堂,通面阔24米多,进深在七八米之间;前厅面阔十三间,而后厅是九间。梁架结构前厅采用七檩硬山前后廊式,后厅为硬山八檩前后廊式。梁柱间使用了悬柱法,这是在我市其它古建筑中不多见的,这种柱又称垂花柱,柱端雕刻莲花座图案。这种减柱法,腾出了更多空间,亦增加美学感觉。

    书院的总体布局按中轴线依次排列,前后左右比较对称。这是与书院这种需要比较安静、单调的环境相适应的,足见衢州当年学风严谨。但梁柱采用垂花悬柱,一些木构件的雕饰精美细致,基本采用花鸟纹饰,未见清代常用的人物、仙道雕刻,这些构筑都有别于其它如佛庙、道观、祠堂、神殿的建筑,其采用的特殊的悬柱法和生动活泼的百鸟朝凤、百花迎春木雕构件,给书院环境增加了几许生气。后楼是供远道而来的学生寄宿之用,亦为先生的起居之所。

    朱红的楹柱托举起高大的屋顶,厅内气势闳阔,我震惊于它的高爽雍容。在余绍宋展馆内,中间只有硕大的一张桌子,桌子上一支狼毫晕倒在残砚上……我想起也是在这样的夜晚,多少学子在青灯黄卷下,望着苍穹上群星和门槛外的疏桐,他们或神思飞越,笔底钩沉;或遥吟俯畅,逸兴遄飞。但他们都保持了士人高度的自信安详、器识和智识。他们把理想和哲思留在了衢州。

    季志耀还说,这种建筑,未见县志著录,起初未知何名,曾拜访了住在附近的余猷老先生。据余老回忆说最初是书院,为一大族吴氏居住,有好几代了。考之《上街吴氏宗谱》:“吴士纪号砚堂,由岁贡中式,雍正元年举人,其未第时文誉已大著,郡守杨廷望聘任为修文书院主讲,事在康熙四十七年,杭堇甫先生为之传。”根据这些考证,再结合建筑结构特征,故可定名修文书院。

    2003年9月28日,衢州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其内部陈列大致有三块内容。其一是《名人茶馆场景》。名人茶馆的门厅照壁有一书法长卷《西山兰若试茶歌》,柱子上各有多副名家对联。这些对联,似一壶壶刚刚开启的陈年老酒,细酌,有品不完的文气墨韵,古风儒意。有它们的一路相伴,衢州书院便独有一种超逸的充实。

其二是东西厢房陈列。东西厢房分4个展区,主要展出衢州知名进士、状元、将军、宰相的木刻版画。第三展区为《衢州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陈列。名人展馆是以2002年10月31号评出的衢州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为准。

    以儒学为母体的衢州书院,它是文人广揽生徒、传经布道、著书立说的一方灵魂栖息地。然而听市文化局局长谢昌智说,早些年,闪耀着先贤智慧和灵光的衢州书院差一点毁于某开发商。正是通过一些有识之士通过提议才保护下来的。花了上千万元钱保护下衢州书院,正是让人们更好了解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在杭州搞根雕、办画廊的老板刘晓宝和记者说,这样一个衢州市区的黄金地段,保存着这样一种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坦诚地说,衢州书院里已没有一本书,它吸引我无数次逡巡的理由居然是“书院”这个名称,和我同样感受的还有开化根雕人江渭东。2004年12月中旬,江渭东将他位于钱江源的“一朴根艺作坊”搬至衢州书院。展出大大小小共有上千件古朴凝重、神采飞扬、天趣盎然的根雕作品。其中特别精彩的是“仕女”系列。此外,江渭东还在衢州书院里办了《印象画廊》。除了凡高、米勒一些印刷画外,也有吴山明、何加林等名家书画作品。当然,印象画廊最大的特色是:展出几百件中国美术学院的中青年画家作品。这些追求把自行车坐鞍竖起来的先锋画家,没有旧的衣钵,不堕摹仿尘垢。江渭东说,吸引他来到衢州书院,是书院的名称带来的历史张力和文化气韵。前些天,江渭东在浙江电视台《盛世藏宝》栏目做嘉宾时,江渭东高举着一块牌???衢州书院。

    江渭东还说,站在书院,听微风吹动新篁的沙沙声,仍能感到当年那种流溢着书香的宁定和超逸。他把“家”安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可以遥想着当年一拨又一拨的学者负笈而来,可以感受一脉书香像渺渺、疏隽的河流……

    书院是一个民族的肋骨。一位哲人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书院还存在,这个世界就能重建。这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坊门街一大片商铺中,还留有衢州书院一席之地的一大理由。    (文/巫少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