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儒家文化很有乐趣 --专访北美汉学家、终身教授司马黛兰

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不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就更少,研究孔子的少之又少,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司马黛兰是专门研究孔子画像的。日前,北美汉学家、终身教授司马黛兰女士和丈夫程德祥来衢参加首届孔子文化节,在金桂飘香的孔府后花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黛兰女士1984年在台湾学习中文时接触到中国文化,随即发生了浓厚兴趣,从此开始研究儒家文化长达20年之久。台湾祭孔活动她与丈夫参加过多次,曲阜祭孔也参加过一次,他们俩一直想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实地考察。今年是黛兰的学术休假年,她用半年时间在中国考察访问。她所在的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大学共同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这次衢州举行首届孔子文化节,终于实现了来南宗看看的愿望。
    黛兰的丈夫程德祥是程家后裔,伊川二十九世孙,在美国教授中文,此次作为黛兰助手,一道来国内做学术考察。程德祥说,黛兰这次带了不少自己的研究资料和著作成果,作为礼物赠送给孔府。
    黛兰女士在儒家文化研究方面可以说硕果累累。去年美国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儒家百科全书》,这是美国第一部英文版儒家百科全书,每个条目都是请相关领域权威学者撰写,书中有80多个条目是由司马黛兰执笔的。1995年,司马黛兰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研究专著《中国宗教》,该书被作为全美大学中国文化课程的教科书,每年都要再版。今年7月出版的由杜维明主编的《孔子的宗教精神》一书中,所有的图片都是由黛兰提供的。黛兰的另一部研究儒家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著作《在圣地上》也在写作中。在孔子文化节期间,记者注意到黛兰女士一直在拍照。这些照片将出现在她的下一部书中。
    黛兰女士说,在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唐人街上,都有孔子像,与自由女神像并处,就像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她在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和宗教课程,听课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一二百人。在美国,其实许多人都愿意了解中国。虽然不少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他们看了影片《卧虎藏龙》、《英雄》,还以为中国仍然处于那种时代,人都是飞来飞去的。也正因此,她觉得教授中国文化课程很有意义,每年她都介绍和帮助学生来中国留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每年在孔子诞辰日,她都要组织班上的学生,供孔子像、吃蛋糕、诵读《论语》,以纪念这位伟人。
    司马黛兰女士说,中国儒家文化能作为美国文化的有益补充。上世纪50年代有一本书《孔夫子在Brand W ay》(Brand W ay为纽约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以儒家文化的视角审视美国社会,在美国风行一时。最近又有一本书出来,《孔夫子在波士顿》,也很有趣。程德祥说,这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他在美国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查了些资料,发现了近100种神态各异的孔子形象,很有意思。随着对孔子形象的研究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他俩感觉离真正的孔子越来越远。记者问他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怎样的,程德祥站起来,做了一个样子,并说孔子的面容不应该是安祥的,而是一脸忧患的样子。
    “研究工作是枯燥的,但一旦钻研进去,又会发现其乐无穷。”这是黛兰女士研究孔子二十载得出的体会。(许彤 华诚/文)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