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衢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6年2月21日在衢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童建中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衢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平安衢州”,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圆满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见表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32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见图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7.2%和13.2%。人均生产总值达13255元,按现行汇率换算超过1600美元。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9%,控制在103%的预期目标之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市财政总收入32.2亿元,增长1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见图2),增长14.7%,高于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77亿元,增长14.4%,贷款余额314亿元,增长6.8%,比年初新增20亿元,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年末全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本外币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1个和1.3个百分点。
    经济质量有新的提高。根据宏观调控政策,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倒逼相结合,因势利导,在总量扩张中逐步淘汰落后,推动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逐月回升,实现利润达11.9亿元(见图3),增长21.9%,增幅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95.3分,比上年提高10.9分。金属制品、皮革、电气机械、造纸和化工原料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62%、199%、90%、52%和16%,上半年大幅亏损的水泥行业下半年也开始转好,全年实现扭亏为盈。
 

 

 

    (二)工业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主攻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工业实现增加值119.3亿元,增长18.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4%,继续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见图4)。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21.1:40.1:38.8调整为“十五”期末的14.7:45.9:39.4(见图5、图6)。开发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8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1%,首次超过一半,其中当年新开发土地面积8平方公里,新出让土地7677亩,基础设施投资14.6亿元,新入园企业419家。

 

 

 

    特色制造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51家,新增145家,实现产值322.5亿元,增长31.1%,其中机械、化工、建材等三大支柱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9.7%、25.4%和23.1%,黑色金属冶压业实现产值22.2亿元,增长213%。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5家,新增12家,实施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完善和落实“工业五十条”政策,扶持特色产业加快发展,410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32家,新增69家,完成工业产值增长38.4%,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5%。科技开发能力提高,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3家,新增3家,研发省级高新产品、新产品40个,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增长35.5%。
    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8亿元,增长4%。粮食生产继续回升,总产量达81.4万吨,增长4.5%。畜牧业克服“禽流感”等疫情冲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生猪出栏286万头,增长10.1%,家禽出栏1288万只,略有增长。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16家、市级133家,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新增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24.7万亩,新增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产品7个、有机绿色食品14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9个。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增加值128.1亿元,增长13.2%。城乡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增长35.1%和11.5%。邮电业务总量16.2亿元,增长6.7%。旅游业发展加快,接待国内游客530万人次,增长26.2%,国内旅游收入27.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320万美元,分别增长28.5%和26%。房地产业发展平稳,住宅竣工面积增长13.4%。市场成交活跃,实现成交额173.4亿元,增长4.7%,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达17家。启动建设农村食品安全 “三网”,“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到64.2%和44.2%。 
    (三)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投资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及时出台《关于加快项目推进,促进投资增长的若干意见》,建立完善以实施“六大百亿”工程为重点的项目推进体系,成立重大项目前期办,健全项目推进协调督查机制,建立完善市长办公会议协调、联系领导现场协调、工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协调以及项目推进督查制度。加大前期工作投入,组织项目培训,加强项目对接,开展“项目推进会战月”等活动,逐个突破难点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审批率、供地率和开工率,有力地推动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有效地扭转了上半年投资负增长的局面,实现了全年投资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3亿元,增长20.2%(见图7),其中限额以上完成投资212亿元,增长21.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限额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99.1亿元,增长20.2%,基础设施投资76.2亿元,增长42.7%,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

 


     “六大百亿”工程进展顺利。根据“六大百亿”工程实施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全年“六大百亿”工程完成投资201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109.3%,其中“百亿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完成投资76.6亿元,“百亿特色城市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0.2亿元,“百亿新农村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4亿元,“百亿交通能源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4.4亿元,“百亿文化力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3.1亿元,“百亿平安衢州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2.9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58个,完成投资85.7亿元(见图8),完成预期目标的122%,其中89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48.5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107.7%,新开工项目69个,超预期目标25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 37.2亿元。衢州学院二期、衢州城网建设与改造、衢江新区城市道路管网、110千伏龙游湖镇输变电、虎山集团热电、开山公司缸套空压机凿岩机迁建扩产等32个项目竣工。九景衢铁路、衢江航道、综合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稳步推进。38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盘子,黄衢南高速公路和衢常铁路动工建设。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135个,完成投资43.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107.7%,项目开工率98.5%,投产率60%。

 


    (四)坚持开放搞活,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乡镇(街道)总数从139个调整到106个。推广开化试点经验,部署以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开展市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衢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衢州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实施办法》、《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衢州市)》等政策措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官办”中介组织改革转型。创新规划管理决策体制,成立市规划委员会,建立市区项目落地协调机制。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进一步提速。理顺市区招投标管理体制,建立了统一的招投标平台。开展政策性农业互助合作保险试点,推进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
    对外贸易高出低进。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增长16.4%,其中出口3.2亿美元(见图9),增长36.9%,进口0.9亿美元,下降26%。出口主体大幅增加,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229家,新增54家,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79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家。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化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5%、57%和47%。

 


    利用外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总投资2.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50.5%,实际利用外资0.3亿美元(见图10),增长88.9%,完成预期目标的126%,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

 


    招商引资继续推进。创新招商方式,积极筹办和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进项目质量提升。全市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654个,已到位市外资金66亿元(含上年结转项目到位资金),增长27.4%,完成预期目标的110%,其中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38个。山海协作工程向纵深推进,新签约项目475个,协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五)统筹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继续增强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实施《衢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出台了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整合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市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安心工程建设和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等八个政策性文件。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47个示范村和300个环境整治村的建设任务;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搬迁下山出库移民1.2万人;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改善和解决7.4万农民饮水问题;实施康庄工程,建成通村道路1780公里;实施千库保安工程, 28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常山芙蓉水库、铜山源水库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6.5万亩,新建标准农田4.4万亩。
城市化步伐加快。着力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坚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加快县城和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步伐。继续推进西区、衢江新区建设,西区广电中心、报业大楼等15个公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衢江新区行政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复建和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全市建成区面积达93.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37.8%,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9.3平方公里。制定并实施《衢州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动纲要》,以“五城联创”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验收。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本理顺市区教育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县?市、区?教育“创强”,柯城、江山通过全国教育强县验收,全面实施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4%,衢州学院(筹)升本工作顺利推进。编制“两子”文化发展纲要,推出“农家乐文化大篷车”。鼓励企业设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农民信箱工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有县及县级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专利申请量297件,授权量116件。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成立惠民医院,建成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和市急救中心,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举办市第二届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计划生育率达9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控制在5.4‰的预期目标之内。荣获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国防动员、人防建设、气象、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江山市、常山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落实省“811”行动计划,认真把好项目环保关,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造纸、小矿山、小冶炼、小化工236家,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水泥、造纸、味精和化工生产线38条,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200多个,平毁1.2万多个竹料腌塘。全年污染源治理投资6.2亿元,工业废水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95.5%、98.2%和92.8%,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5%。全市粉尘排放量2.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200 吨,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进展顺利。人工造林面积3.53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新增3.9万亩? 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0.8万亩。建设“万里清水河道”165公里。衢州、江山、常山、开化、龙游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30%以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扎实推进,启动建设36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已完成27座,879个村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建设户用沼气池3424只,总容量3万多立方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化工、造纸、建材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余热发电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电1804千瓦时,下降0.6%,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2.1吨标准煤,降低10.6%。
    (六)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培训,举办各类招聘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2万个,安排8357名失业人员(包括就业困难人员2690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1%,控制在4.5%的预期目标之内。深化提高“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重点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培训,培训农民12.9万人,新增转移就业6万多人;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培训技术蓝领6608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见图11),增长13.3%,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6.9%,经营性收入增长9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见图12),增长9.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2.8%。
    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25.6万人,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增加8548人,完成预期目标的141.7%;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5万人,净增8897万人,完成预期目标的148%;参加失业保险14.9万人? 参加工伤、生育保险职工分别为9万和6.7万人,分别增加1.2万和1.1万人。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人数分别为4570人和45734人,实现应保尽保,低保家庭子女全部免费入学;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2.7%和9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2.9%;新增2315名被征地人员实现即征即保。
    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加快。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3%,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下降3.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7亿元,增长14.4%(见图13)。私人轿车和摩托车拥有量分别增长6.2%和19.4%,住宅销售额增长32.6%,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55.4部/百人提高到63.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增长26.2%。


    2005年预期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见表二)。“十五”时期是衢州奋力追赶发达地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十五”计划4.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34.2%;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十五”期末,人均GDP是“九五”末的2倍,地方财政收入是“九五”末的3.4倍,实际利用外资是“九五”末的2.6倍,外贸出口是“九五”末的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九五”末的1.9倍(同口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九五”末的1.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九五”末的1.6倍;初中毕业生高中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超过“九五”末16.8个和18个百分点。
  注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3年起按国家新统计口径统计,完成十五计划目标情况按增
     幅计算。
  2:城镇登记失业率2001-2004年每年均为4.2%,2005年为4.1%。
回顾“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们感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与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壮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矛盾突出,后续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缺乏,投资增长后劲面临考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空间缩小,税收增长放慢,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农村投入较少,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待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仍较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安居、就业和保障等任务仍然较重;重点领域的改革仍需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编制完成,并提交大会审议,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两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将群策群力,不断完善细化,落实保障措施,逐年组织实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总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关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的总体安排,建议全市生产总值预期目标确定为13%(其他相关指标见表三)。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是按照实现“两大目标”的要求,围绕“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省内及我市周边地区发展态势,从衢州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经过充分论证而得出的。现对主要预期目标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3%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与“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需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要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更要求我市经济增长速度要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地区,“十一五”规划确定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5%。开局之年增长速度略高,更加突出抢抓机遇,顺势而进,加快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二是实现这一目标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基调是“科学发展,又快又好”。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中,全国和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分别为8%和10%以上,总体来看2006年仍是一个机遇年。从我市自身来看,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快速期、居民消费的提升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已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批大项目陆续投产,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有望推动我市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方面,我市需要继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从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缓解资源要素制约和生态环境压力角度分析,又必须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把今年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3%,这一速度高于全省10%以上的预期目标,但比去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长率低0.6个百分点。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三次产业的预期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4%。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的推进,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招商引资,对农业的投资增加,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我市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大宗农产品易受气候和疫病的影响,农业增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的困难。
围绕实现农业增长预期目标,将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大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强化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业,稳定和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继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强动植物防疫工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工业立市”和做大做强“衢州制造”的氛围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入园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均有较大发展,410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是有希望的。但由于今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还比较紧张,环境治理和劳动力、社会保障等成本增加,这些都将影响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增速的提高,因此增幅将有所放缓,建议安排增长16.5%。建筑业去年增幅有所回落,今年将会继续平稳增长。
    围绕实现第二产业增长预期目标,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进一步落实“工业五十条”政策,加强大工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主攻工业、合力扶工的氛围?工业投入确保增长15%;做好开发区规划、建设和扩容准备工作,确保全市新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以上,把开发区建设重点从拉框架转到扩容提质并重;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促进产、学、研联合,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120项,当年计划投资44亿元;实施金衢丽产业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实施410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研究制定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加快限制和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和装备的工作进程;以品牌为纽带,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5%。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行业不断增加,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特别是我市将更加重视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和教育等传统服务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现代物流、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今年第三产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围绕第三产业发展,要建立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召开服务业大会,制定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实施各类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交通、教育、文化、信息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金融服务、房地产、职业培训、交通运输等7个主导行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文体服务、中介会展服务、社区服务等4个新兴行业。引进现代商贸业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综合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建设。坚持建设与促销并重,大力发展“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做好“休闲衢州、观光四省”文章,打造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构筑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积极培育四省边际交通枢纽。优化房地产业结构,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覆盖面分别达到75%以上。
    (三)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5%以上。投资是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事关整个“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安排要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速。今年是“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建设年,对投资增长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投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土地农转用指标提前预安排、去年下半年一批项目动工建设等都将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但也要看到,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部分过热过剩行业投资效益下滑,土地和资金等要素供应趋紧,房地产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部分企业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根据预期指标的安排应审慎确定,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既要考虑总量的合理增长,又要考虑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议安排增长15%以上。
    围绕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预期目标,将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严格管理政府投资,并尽量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尽早实施企业投资核准备案制,改进投资管理和服务,强化规划对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逐步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市场准入条件审核等转变。努力做好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保障工作,突出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投入。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健全项目推进协调督查机制,切实加强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管理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推进专业招商、定点招商和产业招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对外招商,力争招商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和引进外资实现“三突破”,争取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3%。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消费信心较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今年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加之我市加大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将继续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大,但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教育和医疗改革还有待完善、农民增收难以及消费物价上涨趋缓等问题仍会制约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将比去年有所下降。
    消费方面,将努力增加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加快服务业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推动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热点,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不断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20%。我市外贸出口主体和渠道不断增加,外贸出口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但出口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扩大,今年出口增长难度较大。根据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要求,我市已把提高经济外向度作为今后的工作导向,当前我市外贸基数较低,从积极的角度讲外贸出口潜力较大,因此建议外贸出口预期增长20%。
    出口方面,将兑现出口奖励政策,着力增加外贸主体;引导企业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扶持加工贸易、农产品及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加快衢州海关建设,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拓宽出口渠道,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四)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政府为扩大内需而出台一些增加收入的政策,是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和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相应调整有关人员待遇等措施,将增加今年城镇居民收入,但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效益不佳,会影响就业和职工收入的增长,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去年的增长速度难度较大,城镇居民收入预期增长6%。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将保持一定增长,但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呈下降态势,农资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柑桔减收、禽流感疫情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都将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6%。
    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失业人员培训力度;继续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收入;加大效益农业发展力度,增加农民来自种养殖业的收入;继续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劳动执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五)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政府强化就业服务和失业调控的力度继续加大,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也将增强,但也要看到我市经济总量不大,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就业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按照国家和省的调控标准,控制在4.5%以内。
    今年将继续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对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培训农民10万人,转移就业6万人,实现再就业7000人;继续办好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全面加强城镇五项保险制度建设,力争实现企业和险种全覆盖。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巩固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努力使因病致贫和致残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预期净增8000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预期增加4000人,工伤保险净增1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
    (六)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控制在5.37‰以内。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95%以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七)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2左右,即涨幅控制在2%左右。随着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连续两年粮食增产,价格过快上扬的可能性不大,但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基础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的传导效应会继续有所释放,政府提高公共产品价格压力增大等,对稳定物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围绕这一价格调控目标,将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价、成品油价格和天然气销售价格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和监管;研究制定全市城乡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政策后所对应的具体收费管理办法,继续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住宅销售、房地产中介和物业服务收费行为,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价格问题。
    (八)关于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这一指标综合体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节能管理的成效,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的目标,要求从今年开始扎扎实实抓好分解落实,今年争取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为“十一五”节能降耗开一个好头。
    围绕这些预期目标,将继续贯彻落实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节约优先、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鼓励节能降耗产品及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积极探索水、气、电等要素资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节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推进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继续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快环境治理设施和监测监控网络建设,坚决关停整治不力的重污染企业。35%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为顺利实现2006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我们将进一步抓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完善改革的工作机制,建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有效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切实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转变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城乡一体化及小城镇发展、整合国有资产、农业政策性互助合作保险、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方面改革加大力度,取得实效,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六大百亿”工程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六大百亿”工程实施意见,2006年“六大百亿”工程计划投资232亿元以上,其中“百亿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投资92亿元,“百亿特色城市建设工程”投资35.4亿元,“百亿新农村建设工程”投资27.8亿元,“百亿交通能源建设工程”投资49.6亿元,“百亿文化力建设工程”投资14.2亿元,“百亿平安衢州建设工程”投资13.6亿元(表四)。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今年拟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51项,总投资300.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8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6项,当年计划投资60亿元,新开工项目45项,当年计划投资22.5亿元;安排重大前期工作项目76项,总投资203亿元;安排重大探讨性项目41项,总投资408.6亿元。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电源和电网项目。围绕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加快电力项目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5项,总投资17.4亿元,当年投资4.8亿元。争取巨化巨宏热电工程、220千伏衢州太真变工程、110千伏衢州上方变和龙游东华变、2005年衢州城网建设和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220千伏常山定阳变等项目;开工建设500千伏九龙变220千伏送出工程、红火集团热电二期工程、220千伏龙游石窑变二期、110千伏常山宋坂变和江山凤林变、衢州电力局生产基地、龙游县电力局调度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衢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浙西核电厂选址等项目前期工作。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建设,计划实施项目22项,总投资163.3亿元,当年投资32.1亿元。建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杭新景高速公路龙游支线、320国道下张至樟潭段、48省道改建工程和红火集团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加快建设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常铁路和龙丽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争取开工衢州民航大道、江贺公路大修工程和205国道西坑口至开化段二期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九景衢铁路、衢江航道整治工程和衢州机场搬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围绕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增强防洪抗灾能力,计划实施项目19项,总投资17.5亿元,当年投资6.7亿元。建成衢州塔底和龙游小溪滩水利枢纽工程、衢州市钱塘江干堤姚家防洪工程、江山碗窑水库引水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龙游沐尘水库、衢州市钱塘江干堤鸡鸣、徐家坞防洪工程和全市“千库保安”工程;开工建设石梁溪河道整治一期绿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衢州市区生态水系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目标,实施“五城联创”,计划实施项目20项,总投资21.3亿元,当年投资6.9亿元。建成东港新区二期基础设施工程、衢州市丰林小区经济适用房;加快建设衢州市新火车站站前区建设工程、衢州市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西区城市道路及配套工程、开化县城市供水工程、衢化路南段拓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龙游粮食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天燃气利用工程、巨化西路和衢州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重大工业项目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410特色制造业基地规划,计划实施项目24项,总投资50.7亿元,当年投资16.8亿元。建成投产巨化HFC-134a、浙江万向硅峰年产150-200mm硅单晶抛光片项目和巨化300kt/a离子膜烧碱等项目;加快建设浙江天子胡柚综合加工项目、衢州高新技术孵化器、年年红高档中式家俱生产线、江山年产20万吨钯触煤双氧水生产线和夏王纸业年产3.5万吨装饰纸技改等项目;加快推进衢州中盛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东港标准厂房建设、浙江开山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螺杆机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社会事业项目
    围绕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计划实施项目15项,总投资10.2亿元,当年投资3.9亿元。建成衢州日报社报业中心大楼、市广播电视制作传输中心一期、白云学校、市人才公寓、衢州市办税大楼、衢州市急救中心、衢州市青少年宫改造扩建工程、衢州市人民医院分院、衢江区疾控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衢州三中扩招迁建工程、常山县紫港中学、开化中学迁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江山文化广场和江山广电中心等项目;加快衢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常山县人民医院等项目前期工作。
    (五)平安衢州项目
    围绕平安衢州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2项,总投资7亿元,当年投资2.4亿元。建成衢州高新园区工业污水收集输送一期工程;加快衢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常山、江山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衢江区检察院侦察技术综合楼,继续推进市检察院办案和专业技术用房、市公安局监管″四所″建设项目、衢江公安分局侦查技术大楼和衢江区法院审判综合楼等公检法项目建设;加快市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推进衢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衢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衢州市城东污水厂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六)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计划实施项目24项,总投资40.4亿元,当年投资8.7亿元。建成衢州市乡道路面硬化300公里和2006年康庄工程800公里;加快“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改善和解决11.4万农民饮水问题;加快建设山区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争取1万人异地脱贫,完成30个示范村建设和300个村庄整治。
    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前期工作薄弱、审批难度加大、建设用地和资金供应趋紧和征地拆迁政策处理难度增大等困难和问题。要完善落实重大项目协调机制,继续坚持市级领导联系“六个一”工作制度、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联系领导制度、项目工作联络员分析例会制度和项目进展情况通报制度,组织实施《衢州市本级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协调工作制度》和《衢州市区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做好重大项目前期的政策处理和服务工作,做好重点项目实施中稀缺生产要素和紧缺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工作,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实施的督查力度。全面贯彻《浙江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加强重点项目质量和安全检查,落实奖惩措施,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重点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水平。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工程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重点建设、理解重点建设、支持重点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在中共衢州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部署,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