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衢州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5年4月24日在衢州市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衢州市财政局局长  俞顺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和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努力调整优化收支结构,稳步推进财税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税工作任务。
    2004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60155万元,调整出口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5056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70761万元,完成预算的113.4%,增长26.5%。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不含省专款专项补助)为224411万元,实际执行数(含省专款专项补助)为334849万元,完成预算的149.2%,比上年增长23.8%。
    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4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7005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82556万元,完成预算的117.9%,调整出口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增长31.5%。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工商税收收入57137万元,完成预算的110.5%,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增值税25%部分9683万元,完成预算的91.3%?增长8.9%;营业税收入34859万元,完成预算的113.9%,增长31.7%。企业所得税40%部分6834万元,完成预算的107.6%,比上年增长12.6%。契税收入9183万元,完成预算的153.1%,比上年增长52.4%。耕地占用税收入4675万元,完成预算的103.9%,比上年增长35.7%。教育费附加收入1990万元,完成预算的110.6%,比上年增长20.6%。
    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4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不含省专款专项补助)为113577万元,实际执行数(含省专款专项补助)为153925万元,完成预算的135.5%,比上年增长30.0%,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1%。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农林水气象支出9193万元?完成预算的183.2%?比上年增长24.2%。文教卫事业费支出44505万元?完成预算的144.3%,比上年增长44.8%,其中教育支出30933万元,完成预算的140.6%,增长49.2%。科技支出3210万元,完成预算的157.7%,比上年增长6.2%,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7%。行政管理费支出27723万元,完成预算的107.8%,比上年增长16.3%。公检法司支出14683万元,完成预算的128.6%,比上年增长33.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501万元,完成预算的235.2%,比上年增长172.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3165万元,完成预算的74.2%,比上年增长10.8%。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4年市本级当年财政收支相抵并消化部分历年滚存赤字后,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关于2004年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及2005年的收支计划(草案),我们一并以书面形式向各位代表报告?见附件?。
    过去的一年,在宏观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反映到财政收支上,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任务,实现稳定增长;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发挥财税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围绕加快发展这一要务,化挑战为机遇,运用税收政策杠杆和财政调控职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财税职能,支持企业发展。用足用好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全市地税部门共依法减免税收22507万元,其中市本级10778万元。认真落实“工业五十条”、财政贴息补助等措施,支持特色产业、开发区发展,全市共安排兑付技改项目、开发区、外贸出口等各类财政贴息奖励资金2亿多元,其中市本级1.3亿余元。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和省市有关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落实出口退税地方负担,全市办理出口退税25%部分3711万元,其中市本级1763万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接收了巨化集团公司的5所中小学校和普通教育管理机构,支持巨化集团公司发展。
    二是积极筹措调度资金,缓解资金紧缺矛盾。利用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一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支持,加强融资合作,累计已融入资金6.3亿元;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的调度和运作,与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有效缓解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各投资公司资金的紧张状况,加快了开发区建设步伐,推进了铁路“南移”、老城改造、新城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进程。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全市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3685万元。积极向上争取省农税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全市共争取到位省转移支付资金11381万元,其中新增补助1194万元;全面落实粮油种植大户财政直补政策和订单粮价外补贴等支农政策,全市共拨付各类补贴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康庄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四是加强部门协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在“两保两挂”财政补助力度减弱的情况下,全市各级财政等部门互相配合积极争取,全市共争取省财政各类返还补助161791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市本级75207万元,增长22.1%。这些资金补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促进了我市社会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税费征管和服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可用财力。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强化了税源监控措施,全市地税部门共对978户重点纳税户进行重点监控,其中市本级300户,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85户和91户;坚持“抓大不放小”,开征了建筑用石资源税,完善了土地增值税预征管理办法,优化地方税收结构;转变农税征管重点,加强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管,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是加强纳税指导和服务。以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为出发点,拓展“12366”语音特服系统的纳税服务功能,推广应用新版网税系统,市本级有95%的企业纳税人实现了在网上申报纳税,基本建立了以网上申报为主、其它申报方式为补充的纳税申报新模式。加强税法宣传、税务稽查和指导,以查促管,广大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规范非税收入征管。认真落实社保基金“五费合一”征收管理改革,市本级企业社会保险费已全部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改革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办法,以企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和规定费率计算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扩大了覆盖面和征缴率,市本级全年新增参保企业500余家,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00多人,养老保险金征缴额比上年增长19.7%。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成功运行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办法,建立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收支两线、票据控管、定期结报、政府调剂”的非税收入监管体系。加强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的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出让保证金制度,推行保证金财政专户管理和直接退付办法。
    (三)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努力调整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求。在确保机关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筹措安排各项支农和教育支出。全市农林水气象支出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市本级增长24.2%;全市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市本级增长49.2%。加大了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检法司的支持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把城乡社会保障列入财政支出重点,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全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79.1%,其中市本级增长172.8%;全市公检法司支出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市本级增长33.0%。认真筹措落实资金,保证了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离休干部离休费和医疗费“两费”保障机制,把巨化集团公司和在衢省属企业离休干部纳入市本级离休干部“两费”保障范围,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全市共安排再就业资金1424万元,其中市本级600万元。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改革深化预算编制,积极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已在市级96个部门全面实施,并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原则,对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综合包干,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进一步改革完善基本建设预算编制和财政直接支付制度,将市级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资金安排和拨付中,严格审核,认真把关,市本级共安排基本建设项目资金 19726 万元,实际直接拨付资金17243万元。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拓展服务类采购范围,对市级单位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实行了政府采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全市共开展各类政府采购活动2602次,资金节约率达15.3%,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财政监管,着力维护财经秩序。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契机,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清理、公告,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制度,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完善彩票资金财政专户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世界银行、外国政府贷款等政府外债的监管,建立了外债管理信息系统和还贷预告制度。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完善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组织开展了对公办学校财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五个专项检查。加强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进行了重点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运行和财税管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地方财力受宏观调控、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可用财力增势趋缓;二是财政支出的“越位”与“缺位”问题依然存在,财政供给范围、支出结构离公共财政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财政刚性支出因素多,各级收支平衡压力增加;三是财政对债务管理、投资管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税监管力度和自身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尽力予以解决。
    二、关于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2005年的财政预算收支(草案)编列如下: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938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3.5%。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不含省专款专项补助)26727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9.1%。
    拟安排2005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937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3.5%。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是:工商税收收入66404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6.2%,其中营业税收入40637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6.6%;耕地占用税、契税收入140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0%;企业所得税40%部分7236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5.9%。
    拟安排2005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不含省专款专项补助)135964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9.7%。其中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是:农林水气象支出616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2.8%;教育支出27007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2.7%;医疗卫生支出6167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3.0%;科技支出2476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1.6%;行政管理费支出30532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8.7%;公检法司支出13761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0.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929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32.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803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6%。
    上述市本级预算草案,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尚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我们将通过努力增收、调入预算外资金和积极向上争取补助予以弥补,以确保当年收支平衡。
    三、关于2005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5年是我市的换届之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科学理财,努力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的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财税职能,积极支持“三大战略”实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顺应宏观调控,发挥财税职能,抢抓机遇,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支持加快发展、提升特色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上来。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贯彻“特色竞争”的理念,围绕实施三大战略,积极发挥财政税收调控职能,用足用好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减免税政策,认真落实“工业五十条”的有关政策措施,调整财政资金投向,向支持扶持410特色产业倾斜,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特色竞争力。认真贯彻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政策,鼓励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联系,加强财政资金调度和资本运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化解资金紧缺矛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六大百亿”工程实施。三是着力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目标,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进“五城联创”,支持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旅游、商贸物流等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依法治税,加强预算内外收入征管,积极组织收入。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要加强对财源建设的调研和培植,强化税源监控,及时分析掌握影响收入增减的因素,完善纳税评估工作,提高征管水平。在继续加强主体税种、地方税种征管的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加强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小税种征管,堵塞收入漏洞,优化税收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广以网上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纳税申报体系,提高征管效率。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教育,普及税法知识,完善稽查工作制度,以查促管,不断营造诚信纳税的环境。加强国地税的协调配合,互相支持,互通信息,提高征管质量。深化社保基金征缴改革,进一步完善“五费合一”征管办法,逐步建立社保费费源监控体系,提高社保基金的征缴率和覆盖面。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征管手段,规范征收行为,加快构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强化预算外资金的政府统筹调节力度,规范使用、加强监管,做好预算内外收入的结构调整文章,增强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
    (三)坚持“有保有压”,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有保有压”的支出结构调整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要重点确保人员经费、机关运行经费等政权建设支出,确保农、科、教等法定支出,确保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要深入贯彻“两个务必”的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小车购置费、会议费、出国经费支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福利费的规范管理,对基本建设支出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社会急需的、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上。要高度关注民生,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积极扶持城乡居民就业与再就业,支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推进“平安衢州”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四)加强财政管理,深化各项改革,提高监管水平。认真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加强财政管理,严厉打击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行为,维护财经秩序。要加强综合预算管理,进一步改革细化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按照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办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方面的监督,增强部门预算刚性,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要加强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的计划性、统筹性,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组织开展对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加强对政府建设性投资项目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建设性预算编制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认真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超概算的问题。要加强政府各类投资公司的债务和风险监管,完善政府债务预警机制,适时整合国有资产营运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重视国债和政府外债管理,预防财政风险。加强国有资产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整合政府及各部门的存量资产,加大处置变现和资本运作力度,整合资源性资产,做大融资平台,增强政府的持续融资能力和调控财力。继续深化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收缴分离办法,严格土地出让金和彩票资金等各项专项资金监管,拓展非税收入管理领域。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稳步扩大服务类采购的覆盖面,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做好停征农业税后的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乡镇财政管理和债务管理的指导,鼓励支持乡镇消化历史债务,促进乡镇职能作用发挥。
    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和各项财税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各级财税部门还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财税队伍的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塑造业务更精、服务更优、作风更实的财税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完成2005年财政预算和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认清形势,克难攻坚,开拓进取,狠抓落实,为我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