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4年3月29日在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衢州市市长 厉志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衢州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是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衢州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主动权,努力减少“非典”、干旱、缺电等诸多不利影响,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37.2%,增幅位列全省第四;外贸出口额1.7亿美元,增长4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亿元,增长12.5%。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经济增长态势是近几年来最强劲的一年。特别是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150美元,标志着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加大。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7.6亿元,增长20%,增幅位列全省第二,为我市1992年以来最高增幅,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6%。进一步落实“工业50条”政策,加大工业项目推进力度,完成工业投入63.1亿元,增长92.9%,其中技改投入42亿元,增长92.2%,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开发集聚进度加快,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大。全市工业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6亿元,新入园企业866家,招商到位资金38亿元,园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4%。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规模企业增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硅电子材料、氟硅化学品、绿色食品、电光源、矿山机械、新型干法水泥等6个产业被列入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新增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11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5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85.2分,同比上升20.8分。
  确立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和农业工业化新理念,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全市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万亩,新增绿色特色农产品品牌40个,常山胡柚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开化龙顶名茶、江山蜂产品在全国率先分别通过欧盟农残检测新标准和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加工率提高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4.2%。农业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有新提高,加入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农户增加5.7万户,农技110网络村级覆盖率达72.3%,市农技110被国家人事部推荐申报联合国公共服务奖。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5%。
  第三产业取得新发展,实现增加值83.5亿元,增长13.4%。区域旅游合作得到加强,旅游业经受住了“非典”冲击,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3%。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龙游石窟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城乡市场比较活跃,市场成交总额增长19.5%,衢州粮食批发市场成交额名列全省第二。金融业发展较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5.1%和44.3%,引进市外信贷资金17亿元。保险、证券、信息等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城市化步伐加快,区域发展承载力有所提高。围绕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化步伐。全市城市化率为3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市区新增建成区5平方公里,新集聚人口2万人。完成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布局。着力推进老城改造和西区、衢江新区建设,市区依法实施旧房拆迁42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三衢路、环城东路、斗潭公园、江滨公园等建成投入使用,西区“一桥三路”基本建成,府山公园扩建等工程开工建设。衢江新区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社区建设,市区投入千万元的“四化”工程圆满完工,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各县(市)城区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江山“一江两带”亮化、龙游江滨公园建设、常山文峰西路改造、开化环城北路综合改造等工程实施顺利,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4亿元,增长45.8%,在连续5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11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超过预定目标的51.1%。杭金衢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落马桥立交桥等工程建成发挥作用。江山白水坑水库建成发电,常山芙蓉水库建设进展顺利,衢州塔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千库保安”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全面启动。220千伏龙游石窟、开化古田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如期完工。黄衢南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段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理顺市区工业园区和西区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开发建设合力得到增强。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市本级第一批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制,完成了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变更重组。建立市本级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及资金直接支付制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认真筹备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效,农民人均税费负担由改革前的112.3元降为38.1元。
  全面实施借力发展战略,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目标,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年”,精心组织实施8项全市性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开放引进工作。全市新引进市外投资项目1353个,协议引资180亿元,实际到位45.5亿元,协议引资和到位资金分别增长121.9%和85.3%。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工业项目引资额和实际到位资金占比分别提高23.7个百分点和14.3个百分点;投资超亿元项目22个,超千万元项目232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1%。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宣传衢州精神,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实干、进取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精心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农村学校改水工程,启动衢州学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职教中心一期工程,教育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首届“衢州市名校”评选工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龙游县通过省级教育强县验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成功举办中国衢州工业科企合作洽谈会,引进科技成果128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有所提高。编制人才规划,制订人才政策,引进一批人才。全面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开工建设衢州老年大学。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整理,认真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控能力。加强组织协调,调度财力、物力、人力,全力以赴抓好“非典”预防工作,取得了抗击“非典”阶段性胜利。成功承办全国性的篮球、围棋、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巩固提高一类地区管理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6‰。开展工商企业信用评定工作,市区上下街获“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称号,“信用衢州”建设取得新进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创平安县(市、区)、创满意司法环境活动,重视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双拥工作上了新台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国防动员与教育、人防、气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城乡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并提高了保障标准。低保家庭子女基础教育全部得到免费入学,部分贫困家庭大学生得到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开化县8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已有58.3%的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养,其中江山市集中供养率达81.9%;全市有1万多名被征地人员办理了基本生活保障。安排专项资金,推动“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实施,全市组织农民培训11.7万人,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5.5万人。推进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乡村康庄工程为重点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积极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下山异地脱贫工程,1.3万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脱贫。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净增就业岗位2万个,其中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84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和特困家庭住房问题,投放经济适用房500多套,建成廉租房8000多平方米。适时提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9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80元,分别增长8.0%和10.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增加25.5亿元。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按照“合法、效能”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52项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权限。规范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程序,完善项目并联审批和网上办事制度,出台行政审批事项“一审一核制”办法,审批事项即办率和满意率分别达72.2%和99.8%。启动省电子政务试点,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转变政府作风,按照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要求,开展创业富民活动,坚持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10件实事”全部达到预期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立市政府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挂钩联系制度,使政府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更好地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建立市招投标中心,不断推进纠风治乱,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回顾2003年政府工作,有四个方面值得总结和坚持:一是紧扣中心抓发展。面对“非典”影响、生产要素紧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新情况、新矛盾,我们始终紧扣经济中心,突出发展主题,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先后出台支持受“非典”影响较大行业发展、优化紧缺生产要素配置、加快旧城改造复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统筹促协调。在推动区域发展中,重视加强统筹,超前研究,适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制造业基地建设、生产要素配置、现代物流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一批事关全局、长远发展的规划,同时及时出台了推进城市化、生态市建设、文化名市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求真务实重实效。对市人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责任,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层层落实,务求实效。政府各项工作特别是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部署早,启动快,抓得紧,从而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四是团结协作干事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各级政府及部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扎实工作。特别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非典”防治、生产要素配置等重点工作中,精诚合作,紧密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从而战胜了重重困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敬业创业、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驻衢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省直各部门和兄弟市,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过去一年,衢州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政府工作还有不少缺点。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这是在全国、全省快速发展宏观背景下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电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矛盾突出,短期内很难缓解,必将继续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偏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艰巨,部分城乡群众生活仍较困难。体制性矛盾特别是投融资、城市管理体制矛盾比较明显。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甚至存在腐败现象,政府自身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下定决心,知难而进,在改革中探索新举措,在发展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4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确保 “十五”计划和现代化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的关键一年。综观今年面临的形势,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上仍是一个加快发展年,但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将比去年多。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抢机遇抓发展,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和借力发展两大战略,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文化名市、生态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6%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5‰以内;净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着力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抓发展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协调,主攻工业,加强农业,培育三产,重视社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于提高区域发展承载力。更加深刻认识区域发展承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长远和全局发展,超前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构筑支撑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平台。重中之重是加快电力、交通、城市公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尽力缓解电力、资金、交通等要素瓶颈制约,改善科技、人才支撑条件,提高生产要素保障水平。
  (三)着力于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瓶颈,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重点在投融资、城市管理体制、国资营运监管、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改善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行政和商务成本,优化创业环境,使衢州成为政策的洼地、服务的高地和投资的福地。
  (四)着力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民多解忧愁,多办实事。努力把握好政府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业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切实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为实现今年各项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今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是,用足用活国家宏观政策,缓解能源、资金、土地等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要继续把工业作为衢州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集中要素发展壮大工业,以工业的大发展、大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大跨越。一是着力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以清理整顿工业园区为契机,整合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前期开发,加大招商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切实加强项目用地管理,制定和完善项目入园标准,着力提高区内项目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全市开发区要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以上,新入区企业300家以上,招商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市开发区要发挥产业集聚的龙头带动作用,争取在招商引资、集聚规模质量项目上有新突破。二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认真实施《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着力培育氟硅化学品、矿山机械、硅电子材料、新型干法水泥、精细化工、金属制品、汽摩配件、电光源、造纸、绿色食品、机电、消防器材等特色制造业,不断做大总量,做优质量,逐步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块状经济。三是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工业50条”政策效应,重点培育年销售亿元以上特别是5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扶持科技型、成长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四是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市重点抓好128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特别是对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与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必须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村,保障农民。一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抓好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山林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延包工作。按照“多予、少取”的原则,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免征种粮油农户农业税,对种粮油大户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储备粮订单补贴,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抓龙头、建基地、联农户、定标准、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是实施“四十工程”;继续规划建设一批成规模、有特色的效益农业生产基地,重点是建设10个万亩(万头)以上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推行新型专业合作经营形式,充分发挥十大农业协会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和标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方式,打响“生态衢州、绿色食品”的农产品品牌。切实加强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新良种、新技术,加快以“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大力培育第三产业,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逐项规划,制订政策,大力培育。紧紧围绕建成四省边际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要求,构筑公共信息平台和联托运网络,加快特色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和培育,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编制衢州旅游发展规划,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加强整体营销,打响特色品牌,启动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合理规划,加强引导,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和调控,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信息、保险、证券等产业发展。
  加强生产要素有效供给,构建经济增长保障机制。生产要素供给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针对生产要素紧缺的问题,采取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缓解供求矛盾。电力方面,抢建一批小水电、热电、余热发电项目,加快建设1个500千伏、2个220千伏、6个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增强电源电网保障能力。按照优先安排群众基本生活用电,照顾重点单位、纳税大户用电,限制高能耗低产出单位用电的原则,精心调度电力供应。同时倡导单位和市民节约用电,共渡缺电难关。资金方面,继续发挥金融系统信贷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用好信贷增量,盘活调整优化信贷存量,吸纳引进市外信贷资金,拓展创新融资功能,同时引导经济主体面向市场多渠道直接融资,有效解决增量资金需求缺口。供地方面,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并依法、及时征用土地,努力满足发展需要。此外,还要及早计划,合理安排,加强协调,抓好供水调度、燃料供给、交通运输、人才配置等工作。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在规划、政策、投入等方面打破城乡分治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
  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原则,编制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重点抓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促进城镇有序发展,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经济强镇、中心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今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重点村镇规划工作。同时,加快编制城乡环境、交通、水利、电力、信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规划。
  构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继续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全市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0个,总投资168亿元,确保当年完成投资53亿元以上。重点抓好黄衢南和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段、衢常铁路、塔底水利枢纽、衢州市第三自来水厂等重大项目,确保按计划进度实施到位。同时,抓紧浙西第二燃煤电厂、江山火电厂、九景衢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年内建成10个示范村,完成200个以上村的环境整治,新建、改建800公里乡村道路,解决5万人的缺水和饮用水卫生不达标问题。
  制订促进城乡一体化政策。按照“城乡平等、开放互通”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宅购置、计划生育等政策,逐步实现城乡政策接轨,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今年要在户籍、就业、保障及子女入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市区要重点研究集聚城市人口政策,使在市区落户的农民真正享受同城同待遇,加速人口集聚,力争今年市区新集聚3万人。
  探索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发展需要,在城郊农村推进撤村建居,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完善管理体制,逐步把城市综合执法、环境卫生管理向城郊乡镇延伸。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贺村、湖镇、华埠、辉埠等经济强镇自主发展权,增强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活力,加快向小城市发展。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围绕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快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整治、美化城市环境,确保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和文明城市验收。全面推进西区10平方公里中心区开发建设,完善路网框架,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规划、启动一批城市配套服务项目,尽快形成开发热点。加快衢江新区行政中心区建设,尽快拉开框架。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适度进行旧城改造,实施拆迁20万平方米,完成复建20万平方米。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市区水系整治一期工程,改善南湖、斗潭水质,逐步形成流动水体。基本完成府山公园、荷花市民健身公园建设,启动城市森林公园等绿化建设工程,增加城市绿地40万平方米。落实社区公益性用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社区“四化”工程。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建成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各县(市)也要强化城区建设和管理,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区品位。
  (三)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的根本途径。要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和“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推行民间投资登记备案制、核准制,开放投资领域,更多地引进外资,更好地激活民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代建制、综合监管和事后评估制。用足国家政策,争取有新企业上市,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开展直接融资。开展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国资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完善机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资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股权代表报告制、经营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努力盘活政府资产,用好政府专项资金,加强资源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营运和监管。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优先增加农业、教育、科技支出,继续支持经济发展,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全面推行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和直接支付制,实现政府投资项目规范化、透明化管理。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因事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对列入改制的单位,实行单位性质转变、部分产权置换、人员身份转换,年内基本完成市本级应改单位的改制任务。
  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到位”的思路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城市综合执法机构,相对集中城市管理的行政处罚权,整合部门行政执法职能。按照“理顺关系、下放事权、强化功能”的要求,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按照“建、管、养”相分离的思路,推进城市卫生保洁、市政养护、园林绿化等管理体制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今年开始推行,两年改革到位。
  继续实施“招商引资年”活动。以山海协作工程为主要载体,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系列招商活动,确保今年的“招商引资年”活动方法更新、措施更实、效果更好。要不断提高招商工作质量,实行引进项目与引进生产要素,引资与引智、引才、引技术有机结合。坚持务实招商,做到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以省内发达地区为主、以专业小分队招商为主。重视做好对引进企业的服务,促进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责任制和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办法,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到资率、开工率、投产率,全年确保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重视做好境外招商,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
  积极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深化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研究,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顺应国家外贸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新形势,完善外贸出口奖励政策,鼓励本地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重视培育出口主体,争取新增自营出口企业60家。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浙洽会、义博会等大型经贸活动。
  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关注上海及长三角产业布局和功能调整趋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重点,精心组织两次接轨上海系列活动,逐步推动衢州与上海在市场、技术、旅游、劳务、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接轨。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文化力,以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道德修养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制订职业教育规划,出台职教政策,整合职教资源,建成市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加快衢州学院筹建步伐,建设衢州学院二期工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规范教育收费。深化教师聘用制度,实行竞争上岗,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确立大文化理念,发掘文化资源,培育以孔子、棋子“两子”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品牌。加强对南孔文化的研究,举办“孔子文化节”,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强对围棋人才培养,争取主办全国性的围棋赛事,提高烂柯山“围棋仙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文化建设。整合市区影院资源,开工建设电影城。筹建市文化艺术中心,新建市青少年宫,建成并开放衢州博物馆。继续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加快发展人才事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培育人才市场,重点引进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加强本地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引才、用才、留才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单位与经济主体的结合。继续举办“科工会”,促进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开发、应用合作关系。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强农技110、工业110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启动建设公共信息数据库。
  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医疗救治体系。开工建设市急救中心,建成市人民医院门诊急诊大楼,争取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分院。继续抓好“非典”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举办传统项目运动会,积极承办举重、篮球、游泳、汽车拉力赛等国际、国内赛事。
  坚决落实基本国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100个生态示范点,并争取部分生态示范点达到国家级、省级标准。切实加强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加速淘汰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和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小造纸等生产设备。确立林业在生态市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完成6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万顷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和千里绿色通道工程,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保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加快土地整理,确保占补平衡。继续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活动,着力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开展经济普查工作。加强人防、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要倾听民声,重视民生,坚持为民办实事,使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更加宽松和谐。
  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拓展就业渠道,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同时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落实再就业援助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等特殊群体再就业。继续安排专项经费,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全年组织培训5万人以上,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4万人以上。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增强支付能力。加强对城镇弱势群体的救助,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坚持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贫困家庭子女基础教育免费入学制度;继续推进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确保全市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农民参保率达70%以上;全面推行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优先安排被征地人员培训,介绍就业,争取当年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70%,同时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活动,继续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就学资助制度,解决一批特困户的廉租房,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房,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让每个家庭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
  继续为民办实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强对粮油等事关民生商品的市场监管,扩大“放心工程”实施领域,维护消费者权益。大力推动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下山异地脱贫工程,新增下山脱贫农民1万人。继续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今年重点在市民住房、城乡电网、乡村交通、城市道路和绿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排出“10件实事”,年内逐项组织实施。加快发展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事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完善重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和隐患整治。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信访基础工作,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依法做好拆迁及安置补偿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合法利益。深入贯彻《劳动法》,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限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进“信用衢州”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查禁“六合彩”赌博活动,深入开展同邪教组织的斗争,努力创建“平安衢州”。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做好优抚安置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的要求,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着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着力创新行政理念。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既要着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当前发展,又要重视社会事业,抓好长远性、基础性、积累性工作,实行可持续发展;既要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又要遵循客观规律。在履行职能中,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不断探索完善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各级政府机关行政理念和职能转变。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虚报浮夸,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减少文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放到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上。坚持市政府组成人员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多形式、多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区域发展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完善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集体研究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学习宪法修正案,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精心组织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和行政许可事项,规范行政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强化行政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是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要全面推进各级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政府提速工程。今年重点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上取得新进展。继续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开发区以及市高新园区、西区推行行政审批事项“一审一核制”。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完善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督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确保各项工作实施到位。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强化宗旨观念,勤政为民,怀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做好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每一项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建立教育防范、制度约束、监督监察相配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力度,同时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坚决纠正影响政府效率、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共衢州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向前迈进。

上一页 下一页